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resistance mechanism(模糊匹配)
16条记录
1株多重耐药鸡源印第安纳沙门菌特性与全基因组测序分析

畜牧与兽医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鸡源沙门菌不仅会引起鸡的感染发病,还会威胁食品和公共卫生安全。本研究从安徽肥东地区1只疑似沙门菌感染病鸡组织中分离出1株沙门菌,命名为SM24,评价该菌株的生长曲线,测定菌株致病性和半数致死量(LD50),用Kirby-Bauer法对分离株进行耐药性测试;通过全基因组测序构建分离株基因图谱,分析其携带的毒力和耐药基因特征。结果:分离株在LB培养基中生长良好;对SPF雏鸡具有明显的致病性,LD50为8.50×10~5 CFU;SM24为多重耐药菌株,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四环素类、磺胺类以及新霉素、庆大霉素、阿奇霉素和氨曲南等16种抗生素表现耐药,对大观霉素、阿米卡星、氯霉素、氟苯尼考、亚胺培南和多黏菌素B敏感;全基因组测序分析表明,SM24为印第安纳血清型沙门菌(Salmonella Indiana),序列型为ST17,基因组大小为4 865 511 bp, GC含量为51.96%,携带一个IncHI2质粒,大小为165 044 bp; SM24菌株基因组中携带280个毒力相关基因和144个耐药基因,其中整合移动元件(IME)位点和质粒上存在12个耐药基因;SM24菌株与国内报道的鸡源印第安纳沙门菌的遗传距离较远。综上,本研究分离鉴定到1株鸡源印第安纳沙门菌株,具有较强的毒力和多重耐药性,同时解析了菌株的全基因组特征,为深入研究印第安纳沙门菌的致病和耐药机制提供参考。

关键词: 鸡源印第安纳沙门菌 致病性 耐药性 毒力基因 耐药基因 全基因组测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淮海南部地区夏大豆抗逆固氮防衰栽培技术

耕作与栽培 2025

摘要:大豆是保障国家粮油供应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作物之一,对于我国农业和粮食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通过对黄淮海南部地区大豆生产现状进行分析,找出逆境胁迫和氮素营养供应不足引起大豆早衰的问题,提出了一套大豆抗逆固氮防衰高产栽培技术方案,该方案包括了耕作措施、优良品种选择、精准肥水管理、生物固氮强化、灾后补偿、病虫害防治等,旨在提高大豆的固氮效率、抗逆能力及防衰性能,从而实现大豆高产、优质、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抗逆 固氮 防衰 栽培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花叶病毒抗性基因及分子标记研究进展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豆花叶病毒(SMV,soybean mosaic virus)病是世界大豆主产区广泛存在且普遍发生的主要病害之一,对大豆的产量和品质均可造成严重危害.本文综合分析了近年来通过遗传定位发现的大豆花叶病毒抗性基因及其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探讨了分子标记在提高大豆抗病育种中的应用,总结了 RSC3(w)、RSC14-r和RSC18等抗大豆花叶病毒基因的物理位置及其候选基因.基于候选基因测序、实时荧光定量PCR、病毒介导基因沉默(VIGS,virus induced gene silencing)和基因编辑CRISPR/Cas9等技术梳理出GsCAD1、GmCAL和GmMLRK1等一系列直接或间接参与大豆花叶病毒抗性的相关基因,为大豆抗大豆花叶病毒基因调控网络的完善奠定了基础.本综述总结分析了大豆与大豆花叶病毒的相互作用机制,聚焦分析大豆抗性基因Rsv3等对大豆花叶病毒抗病机制研究进展,并对抗大豆花叶病毒育种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以期为大豆抗性基因分子标记的应用和分子调控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大豆 病毒 抗性 分子标记 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安徽省稻田千金子对氰氟草酯和噁唑酰草胺的抗性及其靶标分子机制

植物保护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安徽省稻田杂草千金子Leptochloa chinensis对氰氟草酯和噁唑酰草胺的抗性,从安徽省12个市38个县(市、区)稻区千金子发生较严重的田块中共采集72个千金子种群,采用整株生物测定法检测其对氰氟草酯和噁唑酰草胺的抗性,筛选同时对噁唑酰草胺和氰氟草酯有疑似抗性的千金子种群并测定其对这2种药剂的抗性水平,同时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千金子高抗种群的乙酰辅酶A羧化酶(acetyl-CoA carboxylase,ACCase)基因是否发生抗性位点氨基酸突变。结果显示,在72个千金子种群中,13个千金子种群已对氰氟草酯产生抗性,5个千金子种群已对噁唑酰草胺产生抗性;AH-1、AH-3、AH-7、AH-34和AH-72这5个千金子种群同时高抗氰氟草酯和噁唑酰草胺,其中对氰氟草酯的抗性指数介于21.98~65.52之间,对噁唑酰草胺的抗性指数介于11.76~27.19之间;这5个种群的ACCase基因片段均在2 027位点发生氨基酸突变,色氨酸突变为半胱氨酸;此外AH-3和AH-72这2个种群在1 999位点也由色氨酸突变为半胱氨酸,表明安徽省千金子已经对氰氟草酯和噁唑酰草胺产生交互抗性,且ACCase基因突变可能是产生抗性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千金子 氰氟草酯 噁唑酰草胺 抗性 突变位点 靶标抗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安徽省部分稻区稗草抗药性初探

杂草学报 2021

摘要:稗草是安徽省稻田主要的恶性杂草之一,近年来安徽省多地区稗草对市面上常用除稗剂均产生了一定的抗药性。为初步探明安徽省稻田稗草的抗性分布及机制,采集安徽省主要稻区稗草种群样本51份,通过室内生测法,施用二氯喹啉酸、双草醚、■唑酰草胺和五氟磺草胺4种常用除稗剂,对稗草种群抗药性进行初筛。结果表明,安徽省主要稻区稗草对二氯喹啉酸的抗性频率最高,已达34.8%,对双草醚、五氟磺草胺、■唑酰草胺的抗性频率则分别为21.7%、13.7%、9.8%。其中,有2个种群(2016B2和B24)对4种除稗剂都表现出明显抗药性,4个种群(B6、B7、B9、2015B1)对3种除稗剂均表现出抗药性,5个种群(B4、B11、B26、B27、2016B3)对2种除稗剂表现抗药性,有8个种群仅对1种除稗剂表现出抗药性(其中有6个种群仅对二氯喹啉酸表现出抗药性),其余32个种群没有检测到抗药性

关键词: 安徽省 稗草 除稗剂 二氯喹啉酸 抗药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倒春寒抗性鉴定研究进展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倒春寒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籽粒品质。降低倒春寒危害,采取农业防御技术费时费力且减害效果不明显,培育抗倒春寒品种是最经济有效的途径。而抗寒育种依赖于科学、准确、快速、系统的倒春寒抗性鉴定评价体系。本文从鉴定方法、鉴定时期、鉴定指标、评价标准等方面对小麦春季抗寒性研究进行了综述,介绍目前倒春寒抗性鉴定研究现状,并解析小麦倒春寒抗性鉴定的分子生物学基础;提出应以产量性状为评价指标,在小麦拔节期、孕穗期和开花期分别进行倒春寒抗性评价,筛选综合抗性强的优异种质资源,解析其分子遗传机理,通过创新再利用,为选育抗倒春寒小麦品种提供新材料。

关键词: 小麦 倒春寒 抗性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优质抗病两系杂交中籼稻徽两优985的选育及应用

中国稻米 2019

摘要:徽两优985系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用1892S与自育大粒、抗病恢复系9Z007杂交选育而成的优质、抗病、高产两系杂交中籼稻新组合,具有生育期适中、株高适宜、高产稳产、耐肥抗倒、抗性较强、米质上等、制种产量高等特点,2017年7月通过安徽省品种审定。本文总结了其选育经过和栽培制种技术要点。

关键词: 两系杂交籼稻 徽两优985 优质 抗病 选育 栽培技术 制种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沙门氏菌耐药性研究进展

安徽农业科学 2018

摘要:沙门氏菌是常见的引起肠道疾病的人畜共患病原菌。随着抗菌药物的大量使用,沙门氏菌的耐药性逐渐增强,多重耐药菌株的比例不断上升,严重影响人类和动物的健康。综述了对沙门氏菌的耐药机制和国内部分地区所分离沙门氏菌的耐药性现状等。

关键词: 沙门氏菌 耐药性 耐药机制 耐药性现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野生大豆(Glycine soja)抗斜纹夜蛾资源鉴定

植物保护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近年来斜纹夜蛾已发展为影响大豆生产的世界性虫害。对大豆抗斜纹夜蛾种质资源进行鉴定是开展抗虫育种的基础。野生大豆是栽培大豆祖先种,遗传多样性远远超过栽培大豆,从野生种质中发掘斜纹夜蛾抗性资源可以拓宽抗虫育种遗传基础。采用室内喂养斜纹夜蛾幼虫的方法,以幼虫重和蛹重为指标,鉴定了35份野生大豆和20份栽培大豆对斜纹夜蛾的抗性。结果显示:不同种质饲喂下,幼虫重、蛹重和幼虫历期在种质间差异极显著,遗传变异幅度较大,幼虫重和蛹重极显著相关。采用标准品种分级法对抗性鉴定结果进行划分,从55份供试资源中筛选出6份高抗种质,均来自野生大豆;5份高感材料,1份来自野生大豆。本研究为大豆抗斜纹夜蛾育种提供了原始材料,同时有助于大豆抗虫遗传研究与新基因发现。

关键词: 野生大豆 种质资源 斜纹夜蛾 抗性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褪黑素与植物抗逆性研究进展

生物技术通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褪黑素广泛存在于植物体内,对植物生长和发育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其中,最为人们关注的是褪黑素在植物抵御干旱、高盐、极端温度和氧化胁迫等不良影响中所发挥的重要功能。随着人们对褪黑素研究的深入,褪黑素在植物体中发挥的作用和功能也更加明确,国内外在褪黑素与植物抗逆性关系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主要从植物体中褪黑素的合成途径、褪黑素在植物抗性反应中的作用以及内源褪黑素含量与逆境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可以归纳为:植物体内褪黑素的合成机制与动物体内相似,但是确切的生物合成途径和具体的合成位点尚未明确;外源褪黑素处理能够增强植物抵御逆境的能力;逆境胁迫能够促进植物自身合成褪黑素,过表达褪黑素合成相关基因能够增加植物体内褪黑素的含量。

关键词: 褪黑素 非生物逆境 氧化胁迫 抗逆性 抗氧化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