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安徽地区一年生豆科牧草与速生紫花苜蓿产量和品质比较的初步研究
《草学 》 2024
摘要:在长江中下游,紫花苜蓿不适宜湿热环境,现多选择秋眠级数高的速生型品种作为一年生豆科牧草使用.本研究对安徽地区南苜蓿(Medicago polymorpha L.)、皖苕3 号苕子(Vicia villosa Roth cv.Wanshao 3)、救荒野豌豆(V.sativa L.)3种一年生豆科牧草与速生型紫花苜蓿-赛迪10(M.sativa L.cv.SARDI 10)进行了产量和品质的比较研究,旨在初步为筛选安徽优质豆科牧草进行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表明:南苜蓿和救荒野豌豆的干物质(dry matter,DM)产量分布范围分别为5380.00~9640.00kg/hm2和5032.00~9840.00kg/hm2,分别是紫花苜蓿产量的1.95~2.21 倍和1.82~2.26 倍;除此之外,南苜蓿粗蛋白(crude protein,CP)含量在初花期达到了32.79%,显著高于同期皖苕3 号(26.63%)、救荒野豌豆(24.54%)和紫花苜蓿(23.21%)(P<0.05);南苜蓿的相对饲喂价值(relative feed value,RFV)值从初花期到结荚期均在130 以上,皖苕3 号、救荒野豌豆的 RFV 值分别为 105.34~179.18、95.34~174.66,处于营养生长期的紫花苜蓿的 RFV 值为 122.98~173.88.初步研究表明,安徽地区南苜蓿产量和饲喂价值均优于速生型一年生紫花苜蓿-赛迪 10,在安徽具有巨大推广应用价值.开发利用安徽本土一年生豆科牧草种质资源作为高产优质牧草具有巨大潜力和重要意义.
关键词: 南苜蓿 皖苕3号 救荒野豌豆 紫花苜蓿-赛迪10 生产性能 品质特性


基于55K SNP芯片的小麦籽粒主要品质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作物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检测118份小麦材料3个环境下吸水率、蛋白质含量、容重、湿面筋含量、面团稳定时间、面团形成时间、沉降值和出粉率8个小麦籽粒品质的表型值,结合小麦55K SNP芯片分析基因型,采用Q+K混合模型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在不同环境下, 8个籽粒品质性状均具有广泛变异,其中沉降值的变异系数最大为16.47%~17.03%,各品质性状遗传力为0.71~0.85。118份小麦材料被分为3个亚群,亚群Ⅰ包括41(34.75%)份,安徽供试材料占绝大部分;亚群Ⅱ包括32 (27.12%)份,是以安徽、江苏、四川为主体的群体;亚群III包括45 (38.13%)份,主要为安徽及江苏省份材料。22个与小麦籽粒品质性状显著关联的稳定位点(P<0.001)在2个及以上的环境中被重复检测到,分布于染色体1B (4)、1D (1)、2B (1)、2D (1)、3B (2)、3D (1)、4D (1)、5A (1)、5B (1)、5D (3)、6B (2)、7B (3)和7D (1),解释了8.53%~16.32%的表型变异。稳定位点中包含3个一因多效显著关联位点, 14个可能控制小麦品质性状的新遗传位点,并筛选出11个可能与小麦籽粒品质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有利等位基因的数量越多,品质性状表型值越高,并发现了在8个主要品质性状均携带有利等位基因的载体材料,其中,华成859和济麦44包含最多的有利等位基因,可供改良小麦品质的育种亲本使用。本研究结果为小麦优良品质小麦培育提供了理论依据、亲本材料和分子标记。
关键词: 小麦 品质性状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55K芯片 有利等位基因


化肥减施下不同生物质炭对大棚辣椒生长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中国蔬菜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通过田间试验,考察化肥减施条件下两种小麦秸秆生物质炭在辣椒生产上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在氮磷钾总养分量减少30%以上的条件下,生物质炭1号(T1)、生物质炭2号(T2)均可明显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大棚辣椒的产量与品质.与不施生物质炭(CK)相比,T1和T2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提高了15.57%和30.54%,辣椒产量分别提高了16.28%和12.66%,差异均显著;T1处理辣椒果实干物质、VC含量均最高,T2处理的可溶性糖、蛋白质含量均最高.综合对比两种生物质炭施肥处理效果,T1处理促进辣椒增产的效果较好,T2处理提升辣椒品质的效果较好.


7株香榧优株坚果表型性状与品质特性的研究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对黟县7株香榧(Torreya grandis'Merrillii')优株坚果的主要物理性质和主要成分含量进行比较,分析黟县香榧品质情况,为香榧良种选育与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安徽黟县7个香榧种质,测定其表型特征、矿物元素、营养成分及脂肪酸组成等29个物理、化学性质指标,对所测数据进行关联、聚类分析.[结果]香榧的表型性状及内在品质各指标差异显著(P<0.05).粗蛋白质质量分数变化范围为6.67%~14.69%;粗脂肪质量分数为36.20%~55.51%,其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平均质量分数最高的是亚油酸47.81%,其次是金松酸12.20%;全钾(TK)质量分数为0.77%~1.39%,不同优株间主要矿物元素差异极显著(P<0.05).[结论]黟县7株香榧优株中,外观偏长圆形的诸暨一号和浙江细榧粗蛋白质含量相比偏圆形的高产木榧、和尚榧、叶里笑、米榧和大圆榧高,而偏圆形的香榧种仁油脂酸价更低,油脂的品质更好;可将酸价、核形指数、油酸含量作为筛选香榧优株的优选指标.


长江中下游7个冬小麦品种产量和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及配合力分析
《江苏农业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选取7个长江中下游代表性冬小麦品种,按照完全双列杂交法设计42份杂交组合,对亲本及杂交组合的11个产量及品质性状进行杂种优势和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11个性状的中亲优势(MPH)与超亲优势(HPH)平均值有正有负,其中仅单株产量、单株穗数、沉降值、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的MPH与HPH平均值同为正值。各性状的MPH与HPH正向组合比例存在差异,其中沉降值正向组合比例最高,两者均为100%,其次为蛋白质含量,分别为100%和97.62%,淀粉含量则表现最低,其余性状介于中间。同一性状不同亲本及同一亲本不同性状的一般配合力(GCA)不同,组合间的特殊配合力(SCA)也是如此。亲本P2(扬麦13号)在株高、穗下节间长、穗长、每穗粒数、千粒质量及淀粉含量的GCA值较高,P7(皖西麦0638)在单株穗数、单株产量、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沉降值的GCA值较高。因此,扬麦13号和皖西麦0638可在亲本选配中重点考虑。被测性状F1表型值与GCA和SCA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可预测亲本或组合的配合力大小。本研究结果可为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小麦杂交育种亲本选配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冬麦区 亲本选配 杂种优势 配合力 产量性状 品质性状


粳(糯)稻穴播特性分析
《华北农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在穴播和移栽2 种栽培方式下,对安徽省近年来主栽的 8 个粳(糯)稻品种的农艺性状、倒伏性、品质以及产量主要构成因素进行分析,以期明晰在穴播等轻简化种植条件下的产量主要限制因子,为筛选和培育适宜轻简化种植的水稻新品种提供参考.采用大田小区试验,设穴播和移栽2 种栽培方式,分别调查田间出苗率;测定各品种倒伏指数;成熟期各取5 株,考察每份材料株高、单株有效穗数、穗长、穗粒数、结实率、千粒质量、产量;收获稻谷样品后按部标测定出糙率、精米率、整精米率、长宽比、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及碱消值.品种在实验室条件下具有较好的发芽率,但穴播条件下出苗率明显降低,其中皖垦糯1 号、当粳8 号和嘉花1 号田间出苗率较高;各品种在穴播条件下的倒伏指数均比移栽条件下小,其中嘉花1 号、绿香粳28 在穴播条件下抗倒伏能力最强;穴播方式下结实率和千粒质量高于移栽方式,而单株产量、穗实粒数、单株有效穗数及穗长低于移栽方式;穴播方式下单株产量与每穗实粒数呈显著正相关,移栽方式下单株产量与每穗实粒数和结实率呈显著正相关;穴直播方式下的稻米直链淀粉含量低于移栽方式,胶稠度及碱消值高于移栽方式.穴播出苗率显著低于实验室发芽率;水稻穴播方式下相较传统育苗移栽方式,抗倒伏能力有所增强,但多数品种在2 种方式下的抗倒伏能力无显著差异;水稻穴直播方式下单株产量低于移栽方式,最主要限制因素是穗实粒数及单株有效穗数;直播稻在直链淀粉、胶稠度及碱消值这三大理化指标上都要优于移栽稻,能取得更好的口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