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阶段供氮特性(模糊匹配)
1条记录
紫云英和秸秆协同还田对稻田氮素当季利用与去向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减施氮肥配合种植翻压紫云英和秸秆还田对水稻阶段性氮素供应以及肥料氮去向的影响,为水稻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冬种并翻压紫云英和秸秆还田定位试验于2017年在安徽省池州市进行。试验共设5个处理:冬闲+秸秆不还田+常规施氮(100%N)、冬闲+秸秆不还田+减氮40%(60%N)、冬闲+秸秆还田+减氮40%(60%NS)、冬种紫云英+秸秆不还田+减氮40%(60%NMv)、冬种紫云英+秸秆还田+减氮40%(60%NMvS)。在水稻插秧后5、10、20、40、60、80、100和114天,采集水稻植株样品,分析氮素含量和吸收量;在水稻成熟期测定产量。2022年,在每个处理小区中布置了直径为50 cm的15N示踪法微区试验,所有施肥处理和取样时间均与田间试验一致,结果用于计算肥料氮的去向。[结果]水稻季减施40%氮肥后,水稻进入分蘖期后氮素吸收速率显著下降。60%NS处理水稻氮素吸收速率在苗期和分蘖期低于其他处理,但分蘖期以后逐渐增大,在灌浆期达到最大;60%NMv处理水稻氮素吸收速率在水稻生育前期(苗期—拔节期)高于60%N处理,低于100%N处理,而拔节期以后高于100%N处理;秸秆与紫云英协同还田(60%NMvS)处理全生育期水稻氮素吸收速率和吸收量均较高,总吸氮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15N示踪试验结果表明,在减施40%氮肥基础上,秸秆单独还田有利于提高水稻对非肥料来源氮的吸收;紫云英单独还田有利于提高水稻对所有来源氮的吸收;紫云英和秸秆协同还田下水稻对肥料氮的吸收与紫云英单独还田差异不显著,但是其他来源氮的吸收量最大,因此紫云英和秸秆协同还田下水稻氮素累积吸收量最高。水稻季氮肥利用效率分析表明,60%NMvS和60%NMv处理当季氮肥利用率最高;60%NS处理氮素土壤残留率最高,其次是60%NMvS处理;60%NMvS处理氮素损失率最低,其次是60%NS和60%NMv处理。[结论]紫云英单独还田有利于提高水稻前期和中期的氮素吸收,秸秆还田有利于提高水稻中后期的氮素吸收,紫云英和秸秆协同还田有利于提高水稻全生育期氮素吸收量和吸收速率,减施40%化学氮肥后,紫云英与秸秆协同还田下水稻吸收的土壤氮量超过了常规施氮量处理(100%N处理),且水稻季氮肥当季利用效率最高,肥料损失率最低,土壤残留率显著高于单施化肥。

关键词: 紫云英 水稻秸秆 阶段供氮特性 氮肥利用效率 ~(15)N同位素 氮素去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