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安徽合肥地区稻鳖共作模式对稻田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影响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下稻田水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以稻鳖共作(RT组)和常规水稻单作(CM组)稻田水体浮游植物为研究对象,分析稻鳖共作和常规水稻单作模式下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稻鳖共作区浮游植物检测到6门45属68种;浮游植物优势类群为绿藻门和裸藻门类群;稻鳖共作区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和生物量均低于常规水稻单作区;alpha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常规水稻单作区(P<0.05)。分析显示稻鳖共作区指示物种主要为富营养化浅水型物种,说明水体营养盐含量高,可能与稻田中华鳖养殖行为密切相关。冗余分析(RDA)结果发现,孕穗期稻田水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因素为WT、NO2--N,成熟期稻田水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关键因素为p H。研究结果初步揭示稻鳖共作水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表明稻鳖共作种养模式可改善稻田水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水质。


投喂水平对稻田养殖中华鳖摄食生态的影响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调查不同投喂水平条件下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在稻田摄食天然饵料的种类和强度,探索稻鳖共作模式下中华鳖的摄食生态,为优化稻田综合种养投喂策略、揭示生态效益形成过程和机制提供依据。【方法】在大田稻鳖共作模式中设置0.7%、1.4%和2.1%(w) 3个投喂水平,运用胃含物形态学分析以及胃含物和环境DNA高通量测序分析方法,获得各组中华鳖对天然饵料和人工饲料的摄食习性,分析不同饵料在不同处理组中的相对重要性指数等。【结果】中华鳖摄食率随投喂水平的提高有所上升。胃含物形态学分析中共识别出鱼类8种、虾类2种、软体动物2种、昆虫和轮虫等9种,出现率较高的物种包括棒花鱼、麦穗鱼、日本沼虾、中华圆田螺、多肢轮虫、摇蚊幼虫和水丝蚓等。随着投喂水平的上升,胃含物中饲料出现率和相对重要性指数占比(IRIP)均上升,天然饵料IRIP下降;当投喂水平为2.1%时,饲料IRIP高达91.97%,天然饵料IRIP之和仅为8.03%。环境DNA高通量测序分析结果显示,在某一或多个样本中DNA相对丰度大于0.5%的鱼类有16种,其中,棒花鱼、麦穗鱼、中华鳑鲏、张氏?、泥鳅、大鳞副泥鳅、鲫和短吻银鱼与胃含物形态学分析结果吻合;共注释大型水生脊椎动物36种,胃含物中DNA相对丰度大于1.0%的物种主要包括寄蝇、秀丽白虾、中国圆田螺、摇蚊幼虫、水丝蚓、轮虫等。【结论】中华鳖在稻田摄食的天然饵料主要包括小型鱼类、软体动物、节肢动物以及轮虫等。高投喂水平导致天然饵料的摄食率和IRIP更低,可能降低稻田共作的生态效益。


稻鳖共作中华鳖放养密度对稻鳖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安徽农学通报 》 2022
摘要:设置4个中华鳖放养密度375(RT1)、437.5(RT2)、500(RT3)、562.5kg/hm2(RT4)的稻鳖共作田和1个常规种植稻田(RM),研究稻鳖共作中华鳖放养密度对稻鳖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水稻种植模式相比,稻鳖共作田水稻产量略有下降,但由于价格较高,水稻产值高于常规水稻种植模式的;中华鳖放养密度越大,产出的中华鳖总重量越大,而中华鳖个体的平均增重越小;稻鳖共作模式经济效益显著高于常规种植稻田,是常规种植稻田的8~10倍;投放鳖苗在0.37kg左右时,密度为437.5kg/hm2的经济效益和产投比最高.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