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白叶枯病(模糊匹配)
12条记录
安徽省引种水稻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分析

江苏农业科学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通过分析2018—2021年安徽省引种水稻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的水平,为安徽省水稻抗病良种引进和合理利用提供参考依据。采用稻瘟病菌喷雾接种方法,在水稻苗期和抽穗期进行引种的抗稻瘟病鉴定试验,同时采用白叶枯病病菌剪叶接种方法,在水稻孕穗期进行引种的抗白叶枯病鉴定试验,并利用稻瘟病抗性综合指数、白叶枯病病级和抗病率对引种的抗病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每年引种中感稻瘟病的品种占比最高,抗病率为12.28%~29.25%,年度间抗病水平变化不大;引种感白叶枯病的品种占比最高,抗病率为2.04%~8.47%,年度间抗病水平呈上升趋势。籼稻(26.33%)对稻瘟病的抗性好于粳稻(12.22%),粳稻(10.00%)对白叶枯病的抗性好于籼稻(3.14%)。创两优银华粘、皖两优华占和浙糯优1号兼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农香24、泰优2806和浙优21表现为抗稻瘟病;圣糯1号、禾两优676、禾两优639表现为抗白叶枯病。以上水稻品种可以作为备选抗病品种引进安徽省内种植,但整体来说,2018—2021年引种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的表现均不太好,合理利用的同时仍要注意病害防控。

关键词: 引种水稻 抗病鉴定 稻瘟病 白叶枯病 抗病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安徽省水稻区试品种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抗性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摘要:旨在明确2017—2020年安徽省参试水稻品种对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的抗性情况。用人工喷雾接种和自然诱发相结合的方法测得品种对稻瘟病的抗性,用剪叶接菌方法测得品种对白叶枯病的抗性。结果表明:659个水稻品种中,48.10%表现为中感稻瘟病,其次为中抗、感、高感,表现为抗病的品种仅占1.06%,没有高抗品种。51.59%表现为感白叶枯病,其次为中感、中抗、抗、高感,没有高抗品种。籼稻的抗稻瘟病率(42.78%)大于粳稻(17.89%),籼稻的抗白叶枯病率(4.81%)小于粳稻(22.81%)。参试品种抗稻瘟病率逐年下降,抗白叶枯病率呈"下降—上升—下降"趋势,兼抗两病的品种占比为1.16%~3.07%,逐年上升。可见,参试品种对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的抗性水平一般,籼稻和粳稻的抗病性存在差异,年度间抗病率变化较大。

关键词: 稻瘟病 白叶枯病 抗性 安徽省 区域试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两系不育系1892S抗白叶枯病和抗稻瘟病分子改良

分子植物育种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高配合力和抗倒能力强的光温敏两系不育系1892S为轮回亲本,与含抗白叶枯病Xa23基因和抗稻瘟病Pi9(t)基因的稳定株系7J278多代回交,连续自交、经系谱选择、花粉镜检、抗性鉴定和测交,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获得1个携带两个抗性基因纯合的稳定光温敏核不育系N779S。利用中国7个流行白叶枯病菌株C1-C7和Xa23基因专化小种PXO99进行接种鉴定,N779S表现为R,受体亲本表现为S。苗期以15个稻瘟病流行小种进行接种,N779S抗性级别为0~1级,抗性水平明显高于受体亲本;在3个稻瘟病重发区种植,N779S穗发病率级别为2~5级,而受体亲本为7~9级。以改良系N779S为母本配置的杂交组合F1,对白叶枯病和稻瘟病的抗性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同时表现出良好的配合力水平。表明Xa23基因和Pi9(t)基因不论是在纯合还是在杂合状态下,都能表现出良好的抗病能力。长日高温环境下花粉镜检结果显示,N779S为无或少花粉败育类型;农艺性状观察显示,改良株系与受体亲本在植株形态上差异不明显,但利用行业标准分析48个遗传位点,仍存在3个位点差异,表明改良系N779S与受体亲本不属于同一个品种。

关键词: 光温敏两系核不育系 白叶枯病 稻瘟病 分子改良 Xa23 Pi9(t)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分子标记辅助培育水稻抗白叶枯病和稻瘟病三基因聚合系

作物学报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稻的白叶枯病和稻瘟病是水稻的两大主要病害,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与传统的杂交、自交相结合的方法,将抗稻瘟病的Pi9(t)基因和抗白叶枯病的Xa21及Xa23基因聚合到同一株系中,经多代大田或/和温室接菌鉴定、室内标记选择和田间农艺性状的筛选,获得了4个三基因聚合且农艺性状优良的株系L17~L20。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20个稻瘟病小种、中国流行的7个白叶枯病菌系C1~C7以及安徽省流行的白叶枯病菌系进行大田或/和温室抗病性鉴定,结果显示,株系L17~L20对20个稻瘟病小种均表现出抗性,抗性水平与Pi9(t)基因的供体亲本75-1-127相当,抗谱相同;对白叶枯病的抗性和抗谱与Xa23基因相似,不论在苗期还是在成株期均抗白叶枯病。与Xa21、Xa23基因的供体亲本M12和CBB23相比,成株期的抗性水平有所增强。利用多重PCR技术,在同一PCR反应中可同时选择Pi9(t)和Xa21基因,提高了PCR选择效率。

关键词: 白叶枯病 稻瘟病 Pi9(t)基因 Xa21基因 Xa23基因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多重PCR

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聚合Pi9(t)和Xa23基因

分子植物育种 2007 CSCD

摘要: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将广谱高抗稻瘟病的Pi9(t)基因和全生育期高抗白叶枯病的Xa23基因聚合到同一优良株系中,获得了含双基因的优良株系L10~L13。用来自不同地区的20个稻瘟病小种和中国流行的7个白叶枯病小种及安徽白叶枯病小种对聚合株系进行接菌鉴定,结果显示:聚合Pi9(t)和Xa23基因的株系L10~L13同时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与稻瘟病的供体亲本75-1-127相比,抗性水平相当,均达抗级(R)水平,且抗谱相同;与白叶枯病的供体CBB23相比,对白叶枯病的抗性时期一致,均表现为全生育期抗性,而且抗性水平和抗谱相似。通过田间农艺性状的筛选,获得的双基因聚合系具有较好的农艺性状,可直接应用于生产或作为抗性亲本。

关键词: 白叶枯病 稻瘟病 Pi9(t)基因 Xa23基因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抗稻白叶枯病基因在选育水稻广亲和恢复系上的应用

中国水稻科学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IRBB21为Xa21 基因供体,广亲和恢复系4183为受体,进行1次杂交并回交3次,逐代用分子标记检测手段,导入广谱抗白叶枯病基因Xa21 ,在保持广亲和恢复系4183优良经济性状的基础上,增强其抗白叶枯病的能力,育成抗白叶枯病的广亲和恢复系抗4183,其抗性达到了IRBB21的抗性水平,且保持了 4183 的广亲和性、恢复性及优良的经济性状。并就杂交水稻白叶枯病的抗性改良及育种对策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水稻 白叶枯病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广亲和性 恢复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聚合抗稻白叶枯病双基因三系不育系R106A的选育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中国杂交水稻的多数不育系不抗白叶枯病,携有单个的白叶枯病抗病基因的品种易于丧失抗性。本研究通过杂交、回交和自交将两个抗病基因聚合到不育系中,进行抗性改良。用育成的抗3418S(携有Xa21)为受体,CBB23(携有Xa23)为供体,通过1次杂交、1次回交和3次自交,采用足够大分离群体在分蘖前期进行接种初筛,再进行分子标记检测复筛,确认了目标基因的聚合,实现了均位于第11染色体上的Xa21和Xa23基因间交换重组,获得双基因纯合稳定的新品系R106。又用我们育成的矮败型不育系5801A进行转育,杂交一次后,向保持系(轮回亲本)定向选择,经回交3次迅速稳定,所育成的不育系及保持系对中国的7个病原型代表菌株均表现全生育期高度抗病,可能会大大延长其抗性寿命。并讨论了改良不育系抗性的研究方法、回交次数和选择世代等问题。

关键词: 水稻 聚合育种 白叶枯病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分子标记辅助选育抗稻白叶枯病的低温敏核不育系3178S

分子植物育种 2005 CSCD

摘要:本研究以IRBB21为Xa21基因供体,籼型低温敏不育系399S为低温核不育系基因供体,采用杂交和回交方法,逐代用分子标记检测手段,导入广谱抗白叶枯病基因Xa21和低温敏核不育系基因,聚合双亲的有利性状,育成抗白叶枯病的籼型低温敏核不育系3178S,其抗性达到了IRBB21的抗性水平,且保持了399S稳定的育性和双亲的优良经济性状。

关键词: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白叶枯病 水稻 不育起点温度 温敏核不育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聚合水稻基因Xa21和Pi9(t)

分子植物育种 2005 CSCD

摘要:通过有性杂交和田间多代选育,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田间/温室抗性鉴定,将广谱高抗白叶枯病的Xa21基因和高抗稻瘟病的Pi9(t)基因聚合到同一品系中,获得双基因纯合且农艺性状稳定的株系。用中国7个和安徽省流行白叶枯病病菌以及多个稻瘟病小种进行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双抗基因系同时抗白叶枯病和稻瘟病,抗性级别为HR-R,抗谱与供体亲本一致,抗性水平基本相当。室内考种结果显示:双抗基因系间株高变异较大;单株有效穗比两亲本弱;结实率和千粒重明显优于Xa21基因的供体M12,与Pi9(t)基因的供体亲本75-1-127相当。

关键词: 白叶枯病 稻瘟病 Xa21基因 Pi9(t)基因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转Xa21基因不育系皖21A的白叶枯病抗性与利用

中国水稻科学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基因枪转化法将Xa2 1基因导入 80 4B(BT型不育系 80 4A的保持系 ) ,选育出纯合稳定的株系皖 2 1B。以80 4A与皖 2 1B连续回交转育 ,育成了高抗白叶枯病的不育系皖 2 1A ,对皖 2 1A和皖 2 1B的不同世代材料进行PCR分析和田间白叶枯病菌抗性试验 ,表明Xa2 1基因稳定遗传且抗性稳定。皖 2 1A与恢复系R 18、HP12 1、U16 0配制杂交组合具有良好的抗病性和产量潜力。

关键词: 转基因 水稻 白叶枯病 抗性 不育系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