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皖南地区鲜食玉米品种比较试验
《安徽农学通报 》 2024
摘要:为筛选适宜在皖南地区推广的高产优质、适应性好的鲜食玉米品种,在皖南地区试验点对引进的创甜1号、香甜糯828等16个参试鲜食玉米品种以及2个对照品种粤甜16号和凤糯2146进行比较试验,对比分析其生育期、主要农艺性状、抗性和产量等方面表现。结果表明,全生育期方面,各参试品种全生育期77~87 d;品种抗性方面,脆蜜90抗倒性、抗病性一般,荃甜58和科糯8号抗病性一般;产量方面,甜玉米组中隆平甜1502比对照组增产13.40%,糯玉米组中迪甜糯八号、凤糯211、彩甜糯1703、田福糯1号和东甜糯100较对照分别增产17.92%、19.52%、10.7%、26.65%和17.81%,这6个玉米品种综合表现较好,具有农艺性状较好、抗性好且产量高等特点,适宜在皖南地区推广种植。
我国近十年梨栽培领域科研态势分析研究
《东南园艺 》 2023
摘要:梨栽培技术的研究是梨产业发展的重要部分.为了探究我国近十年梨栽培领域的科研态势,基于文献计量方法,使用ITGInsight、Origin、Ucinet、VOSviewer等软件,从发文机构、学者、期刊、科研合作、研究主题等方面切入,系统分析我国近十年梨栽培领域的研究现状及热点主题.研究表明:在我国梨栽培领域的科研工作,以中国农业科学院的科研竞争力最强;南京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浙江大学、新疆师范大学等机构占据研究的重要地位;王文辉、贾晓辉、王志华、王少敏、柴仲平、张绍铃等学者具有较强的学术生产力和影响力;学者之间的科研合作主要集中在同机构,不同机构之间的合作相对较为松散;《北方园艺》《中国果树》等期刊的学术影响力较大.近十年,梨栽培领域主要是围绕着梨病虫害防治技术、田间管理技术对梨产量和品质影响以及梨采后生理及贮藏品质等热点研究.
关键词: 梨 栽培 文献计量 知识图谱 态势 病虫害 田间管理
油茶林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与措施
《安徽林业科技 》 2022
摘要:油茶病虫害种类多样,严重影响油茶果的产量和品质.本文结合生产实践,阐述了使用生态调控、理化诱控、生物防治和科学用药等手段,防治炭疽病、软腐病、煤污病、叶肿病、油茶织蛾、油茶毒蛾、金龟子类、天牛类、象甲类等油茶病虫害的绿色防控技术,旨在通过推广该技术,提升油茶产品质量,保障生态环境安全,推动油茶产业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
10种木兰科植物苗期生长表现与抗性评价
《农学学报 》 2020
摘要:为更好地开发利用木兰科种质资源,笔者收集木兰科植物共6属10种,在合肥地区进行播种育苗试验及抗性评价.播种后,定期测量苗期苗高、地径,并对其抗寒性、抗旱性、病虫害、开花结实性状等指标进行观测、比较,筛选适于本地生长的木兰科植物.试验结果表明,乐东拟单性木兰、广玉兰、黄山木兰以及鹅掌楸生长情况较好,红花木莲幼苗长势较差.广玉兰、乐东拟单性木兰抗寒性最好;深山含笑抗寒性最差.10种木兰科植物的幼苗抗病虫害能力较强,少数品种偶见炭疽病和黑斑病发生.供试木兰科落叶树种较常绿树高径比差值大.
基于深度学习的病虫害智能化识别系统
《中国植保导刊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我国农作物种植覆盖面广、分散度高,病虫害发生种类多、区域性发生规律复杂,传统的人工鉴定技术从效率、能力与精度方面均难以满足新形势下重大病虫测报要求。针对这一实践需求,以测报灯下害虫图像数据库(约18万张)、田间病虫害图像数据库(约32万张)为基础,构建了基于深度学习方法的病虫害种类特征自动学习、特征融合、识别和位置回归计算框架,并研发了移动式病虫害智能化感知设备和自动识别系统。通过近2年的精确度和实操运行效率检验,该系统在自然状态下对16种灯下常见害虫的识别率为66%~90%,对38种田间常见病虫害(症状)的识别率为50%~90%。随基础数据库的不断丰富、神经网络深层特征提取的不断完善,该系统有望进一步提高识别准确率,从而真正实现田间病虫害识别自动化、智能化和高效率。
安徽省油菜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探析
《农业灾害研究 》 2016
摘要:介绍了安徽省油菜主要病害危害症状及发生规律,以及主要虫害为害症状及发生规律,并阐述了主要病虫害防治方法,为油菜生产提供了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