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淮河流域(模糊匹配)
5条记录
淮河流域新时期突出水生态问题探讨

安徽农业科学 2021

摘要:基于水生态历史资料、2013—2018年调查监测数据以及2015—2018年水功能区、入河排污口水污染物排放量等监测数据,探讨淮河流域新时期突出水生态问题,为淮河流域"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基础支撑。结果表明,经过30年的治理,淮河流域水质改善明显,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显著下降,2018年排污总量几乎降至2030年限制排放量;优于Ⅲ类的水功能区占比逐年升高,但Ⅴ类和劣Ⅴ类2018年仍有13.5%,劣Ⅴ类仍占6.7%,部分水域水环境污染仍较严重;鱼类种质资源退化较严重,淮河干流上中游、洪泽湖、沂河、南四湖减少了50%左右,闸坝阻碍了鱼类的生物连通。因此,局部水环境污染严重、鱼类种类损失、生物连通阻隔等成为淮河流域新的突出水生态问题。

关键词: 淮河流域 水生态 敏感区 鱼类种类 生物连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淮河流域(阜阳段)2009-2018年水质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2020

摘要:淮河流域(阜阳段)3个监测断面2009—2018年近10年的水质监测结果为对象,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与内梅罗污染指数法对水质情况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王家坝监测断面水质2009—2018年均为Ⅲ类;张大桥监测断面前6年水质为劣Ⅴ类,2015—2017年变为Ⅳ类水质,2018年变为Ⅲ类水质;徐庄监测断面水质在2016年前除2009和2011年2年为Ⅴ类,其他几年均为Ⅳ类,2017和2018年分别为Ⅲ类和Ⅱ类水质,污染指标主要为氨氮和高锰酸盐指数.同时,以王家坝监测断面为代表,通过对其水质与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等相关性的分析,探讨水质状况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河道水量和降水量对水质保持有促进作用,GDP与渔业产值对水质的提升也产生了积极作用.

关键词: 淮河流域 水质评价 影响因素 内梅罗污染指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淮河流域农田碳收支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生态环境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开路涡度相关系统对淮河流域农田湍流特征进行了4年连续监测,以该地区主要农作物小麦和水稻为例,对CO2通量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研究结果表明:农田CO2通量的日变化随季节变化明显,春、夏变化幅度明显大于秋、冬。2007—2010年淮河流域夏季农田CO2通量日变化规律均呈单峰型,白天为明显的碳汇;其日最大累计吸收量出现在2007年,可达16.1mg.m-2.s-1,最小值出现在2009年,为11.1 mg.m-2.s-1。在水稻拔节期垂直风速(W)、潜热通量(LE)、显热通量(H)、光合有效辐射(PAR)、净辐射(Rn)与CO2通量均呈负相关,通过对各项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了新的综合指标F=-0.36ZX1+0.42ZX2+0.42ZX3+0.42ZX4+0.39ZX5+0.42ZX6+0.13ZX7,并经过计算得出中午1点是最大的碳汇,凌晨12点是最大的碳源。

关键词: 淮河流域 CO2通量 相关性 主成分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淮河流域夏玉米渍涝灾害及防御对策

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 2011

摘要:在综述玉米渍涝的类型和危害、淮河流域夏玉米渍涝灾害发生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淮河流域夏玉米渍涝灾害的防御措施。

关键词: 渍涝灾害 防御对策 淮河流域 夏玉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推进淮河流域粮食生产主体功能区建设的思考

华东经济管理 2009

摘要:文章在明确我国粮食生产主体功能区优选和布局原则的基础上,对淮河流域作为粮食生产主体功能区进行了优势分析和制约因素分析,进而提出了加快推进淮河流域粮食生产主体功能区建设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粮食生产 主体功能区 淮河流域 政策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