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树敏;
Malgorzata Jedryczka;
李强生;
胡宝成;
费维新;
陈凤祥;
吴新杰;
江莹芬;
《 中国农学通报
》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 为了探索预测油菜菌核病 发生情况的快速、简单、有效的方法;此研究采用检测被核盘菌子囊孢子感染的油菜花瓣数量来预测预报菌核病可能发生严重度程度,实验采用添加了两种不同pH指示剂的改良型Steadman's培养基在室温下培养在油菜花期(3月下旬~4月中旬)每天采自2块试验田的新鲜花瓣,如果花瓣被病原菌子囊孢子感染,接种培养后培养基颜色发生改变,统计被感染的花瓣数;结果表明:除1天在一块田没有检测到被子囊孢子感染的花瓣外,油菜整个花期都有被感染的花瓣出现,但初花期被感染的花瓣较少,而盛花期和终花期被感染的花瓣较多,第一块田被感染的花瓣数在两种培养基上出现的百分率分别为32.0%和40.2%,第二块田分别为27.3%和35.7%。第一块田后期油菜菌核病 的发病率和病指分别为2.7%和1.8,第二块田分别为1.5%和0.4。子囊孢子感染的花瓣数与后期油菜菌核病 的发病率呈显著正相关(r=0.829,r0.05=0.811)。利用油菜花瓣实验可快速、简单、有效的预测后期油菜菌核病 可能发生的情况,从而决定最适宜的防治时期。
关键词:
油菜菌核病
花瓣测试
pH指示剂
费维新;
胡宝成;
李强生;
陈凤祥;
侯树敏;
吴新杰;
王文相;
《 安徽农业科学
》
2002
CSCD
摘要: 采用人工接种鉴定和田间自然发病鉴定的方法 ,通过对 61个国内外油菜品种抗 (耐 )油菜菌核病 的差异性的比较 ,评价不同的方法在不同的时期鉴定油菜抗 (耐 )病性的优缺点。试验结果表明 :2种人工接种方法鉴定结果均显示出品种间的抗 (耐 )性差异显著 ,在不同的生育期间油菜对菌核病的抗侵染和抗扩展的能力不一致 ,青角期人工接种法鉴定结果与田间自然发病鉴定结果呈相关性正显著
关键词:
油菜菌核病
人工接种
自然发病鉴定
王振荣;
高同春;
胡宏云;
万咏声;
王义平;
王梅;
《 安徽农业科学
》
2002
CSCD
摘要: 研究结果表明 :油菜菌核病 子囊盘形成高峰期防治两种类型油菜的菌核病均优于子囊盘形成始盛期和盛末期的效果 ,故子囊盘形成高峰期就是油菜菌核病 的最佳防治期。以菌核萌发形成子囊盘的高峰期作为防治指标 ,可统一不同类型油菜或不同生育期的油菜防治菌核病的时间
关键词:
油菜菌核病
子囊盘
高峰期
防治
适期
李强生;
HAMcCartney;
AHeran;
胡宝成;
陈凤祥;
侯树敏;
吴新杰;
费维新;
《 安徽农业科学
》
2000
CSCD
摘要: 研究了油菜菌核病 最主要的初侵染源———子囊孢子 ,初侵染的最主要受体和传病的主要媒介———花瓣以及环境条件对油菜受菌核病病原菌侵染的影响。结果表明 :着陆在花瓣上子囊孢子的量 ,被子囊孢子侵染的花瓣数目 ,花瓣新鲜度以及环境的温度、湿度对侵染的发生和病害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
油菜菌核病
子囊孢子
花瓣
温度
湿度
王振荣;
高同春;
胡宏云;
叶世炉;
叶成瑞;
胡达林;
周世春;
杭德龙;
焦兆文;
《 植物保护学报
》
199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 对稻油连作区油菜菌核病 的控制,采用大面积连片喷药防治田埂子囊盘的方法,可有效地降低初侵染菌源量,从而降低发病程度。该法对油菜菌核病 控制效果:在防治区内,离防治边缘100、200、400及1000m分别为69.4%、85.6%、91.8%和97.2%。本文还对油菜菌核病 病原子囊孢子的传播距离作了探索性试验。
关键词:
田埂
子囊盘
子囊孢子
油菜菌核病
防治
胡宝成;
《 中国农学通报
》
1993
摘要: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油菜菌核病 抗(耐)病性人工接种和鉴定方法以及遗传育种的主要研究进展;根据花瓣在病害传播中的重要媒介作用等方面的研究,综述了选育无花瓣油菜品种达到高产、优质、低耗和避病相结合及应用生物技术进行油菜抗(耐)菌核病育种的前景。
关键词:
油菜菌核病
鉴定
育种
花瓣避病
吴绍琪;
刘绍华;
孙永玲;
杨培梅;
魏玲芳;
《 安徽农业科学
》
1993
摘要: 本文对我省江淮丘陵地区油菜菌核病 的株发病率、茎发病率及百株茎病斑长度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重点探索了茎杆上菌核病的发生规律,建立了几个回归关系式来估算茎发病率和百株茎病斑长度,从而简化了油菜菌核病 的田间调查工作。
关键词:
油菜菌核病
茎发病率
株发病率
百株茎病斑长度
同步增长
胡宝成;
S. R. Rimmer;
《 安徽农业科学
》
1991
摘要: 本文根据油菜菌核病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L.) 离体叶片接种、局部菌丝块接种、捆绑叶柄接种和牙签穿刺接种等人工接种方法的试验结果,初步研究油菜同品种在不同生育期耐病性的差异.结果表明:低芥酸甘蓝型油菜品系81007在五叶至七叶期、抽苔期和初花期耐病性有明显差异.与81002相比,病斑直径(长度) 减少率分别为-76.59%、-17.64%、17.95%和38.0%.表现出苗期耐病性弱,抽薹后耐病性强.其他参试品种(系)在不同生育时期耐病性强弱趋势基本一致.文中对这种耐病性差异存在的意义及在油菜抗病育种中利用价值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油菜菌核病
人工接种
生育期
病斑
耐病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