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利用多重PCR诊断水稻白叶枯病和细菌性条斑病的复合发生
《植物检疫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为准确检测水稻白叶枯病菌、细菌性条斑病菌及这两种病菌的复合发生,利用软件DNAStar分析比较这两种菌的部分核酸序列,设计了检测这两种病菌的特异性引物。引物Xoo F-Xoo R能特异性扩增出水稻白叶枯病菌中一条大小162 bp的条带;引物Xooc F1-Xooc R1和Xooc F2-Xooc R2能够分别特异性扩增出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中690 bp和945 bp的条带。通过优化PCR反应条件,成功建立了多重PCR技术,可以对不同国家的水稻白叶枯病菌和细菌性条斑病菌进行准确检测,对由这两种病菌引起的复合侵染实现了准确诊断。
关键词: 水稻白叶枯病菌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 特异性引物 多重PCR 复合侵染
安徽省水稻品种对水稻白叶枯病的抗性及白叶枯病小种鉴定
《植物保护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安徽省白叶枯病菌小种组成及常用、备用品种对该病的抗性,用白叶枯病强毒性小种FuJ和YN24、中等致病力的安徽省优势小种AH以及弱致病小种YN7对安徽省常用及备用水稻品种进行人工接种鉴定;用鉴别品种IRBB5、IRBB13、IRBB3、IRBB14、IRBB2、IR24对安徽的白叶枯病菌株进行鉴定。结果表明,有3.5%的品种抗FuJ,15.4%的品种抗YN24,29.8%的品种抗AH;安徽省白叶枯病菌小种有R2、R5和R8,其中R5为优势小种。抗AH的品种可以用于安徽的水稻生产;生产中应防止FuJ和YN24等毒性强的菌株传入。
抗噻枯唑和抗叶枯净的水稻白叶枯病菌株的适应度比较
《植物保护学报 》 200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将水稻白叶枯病噻枯唑抗性菌(Sa~r)和叶枯净抗性菌(P~r)的适应度(Fitness)特性进行了比较。当Sa~r和P~r与敏感菌(S)的等量混合物在植株上繁殖时,Sa~r和P~r竞争不过S,但P~r竞争能力较Sa~r强。Sa~r和P~r的致病力与S的无明显差异。但在离体保存时Sa~r和P~r易于丧失致病力。这种致病力的丧失是由于被保存的群体中低致病力的敏感菌比例上升所致,进一步说明Sa~r和P~r的适应度不及S。结果表明,白叶枯病菌抗药性菌适应度较差,在田间不易建立抗性群体,但不排除在高强度选择压力下也会出现抗性群体的可能。P~r在田间则比Sa~r易于建立抗性群体。
水稻白叶枯病菌抗药性现象的室内研究
《植物保护学报 》 199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稻白叶枯病是水稻的主要病害,目前我国防治该病的药剂主要是噻枯唑(川化—018),在含药含菌培养基上,筛选出了叶枯净(5—氧酚嗪)抗性菌,其突变率为2×10~(-6),抗性指数为333。未发现噻枯唑和渝—7802抗性菌。而在活体上直接喷药筛选时既发现了叶枯净抗性菌(抗性指数大于108),又发现了噻枯唑抗性菌(抗性指数大于196),仍然未发现渝—7802抗性菌,进一步的试验证明,噻枯唑活体抗性菌,离体测定时无抗药性,说明噻枯唑活体抗性和离体抗性不一致,而叶枯净的活体抗性和离体抗性一致。交互抗性测定证明,噻枯唑、叶枯净、渝—7802三者之间无交互抗性现象,而噻枯唑与敌枯双之间存在着强烈的正交互抗性。
水稻白叶枯菌对叶枯宁的抗药性活体产生规律初探
《安徽农业科学 》 1992
摘要:在网室稻株上试验表明,水稻白叶枯菌对叶枯宁和敌枯双都易产生抗药性。250ppm施一次后,病叶中遗留(?)的抗药性都上升了,病菌抗性上升到5倍以上的病叶占3/10;施二次药后,病斑中的遗留菌基本上都是抗性菌,与原始敏感菌相比,其EC_(50)至少上升了11倍,能抗16000ppm的叶枯宁,叶枯宁用于保护时产生抗性的机率要比治疗时少。这种抗性现象可解释叶枯宁使用时间及次数的药效差异现象,也可为正确使用叶枯宁提供理论依据。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