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水分管理条件下硫素对稻田土壤磷素有效性的影响研究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不同水分管理条件下硫素对水稻土壤磷素有效性的影响,采用室内土壤模拟培养试验,共设4个处理:淹水(YS)、淹水+硫磺(YS S)、干湿交替(GS)以及干湿交替+硫磺(GS S),通过测定土壤pH、Eh、Fe2+、Olsen-P、无机磷组分、有机磷组分和磷酸酶活性,并对各数据进行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土壤Olsen-P含量在30 d时达到峰值,培养60 d时,YS S处理Olsen-P含量最高,相较于YS提高10.65%;培养60 d时,YS S处理和GS S处理中Fe-P含量均高于未添加硫磺处理组;淹水条件下添加硫磺能够降低土壤pH值,较空白处理降低0.05个单位;同时能显著降低土壤Eh值,较空白处理降低12.85%,即淹水条件下硫磺的添加促进S向S2-还原;YSS处理中LOP和MLOP含量显著提高,而MSOP含量显著降低;淹水条件下添加硫磺增加土壤中酸性磷酸酶活性。本研究表明,在淹水处理条件下添加硫磺更有利于土壤中Ca-P和O-P向Fe-P有效转化,有效提高土壤LOP和MLOP含量,提高水稻土的供磷能力,以此提高水稻土中磷的有效性。


延长烤田时间减少紫云英翻压稻田甲烷排放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紫云英翻压还田模式对稻田甲烷(CH4)排放的影响,同时通过延长烤田时间的优化水分管理措施减少该模式下CH4的排放,开展了连续5 a的田间定位试验(2016—2020年),设置4种处理:不施化肥+传统水分管理(分蘖末期排水烤田7 d,CK)、常规单施化肥+传统水分管理(CF)、紫云英翻压+氮肥减施+传统水分管理(MF)、紫云英翻压+氮肥减施+优化水分管理(在传统基础上提前并增加5 d烤田时间,MFW).结果显示:5 a间MF处理下水稻生长期CH4排放量为542~658 kg·hm-2·a-1,年均排放量相较CK和CF处理分别增加了156%~231%和133%~196%.与MF处理相比,MFW处理使2016、2017年和2019年的第一个CH4排放高峰期(分蘖期)提前衰减,增加了2018年和2020年CH4排放的衰减速率,年排放量显著下降了16.2%~28.5%(P<0.05).与CF处理相比,MF处理下2018、2019、2020年的年产量分别显著增加了6.85%、10.25%和9.79%(P<0.05),并且MF处理明显降低了产量变异系数并提高了产量可持续性指数.MF和MFW处理下水稻产量没有显著差异.研究表明,紫云英翻压还田具有增产稳产的积极作用,但同时增加了CH4的排放,而优化后的水分管理措施在保障水稻产量的基础上能够有效减少紫云英翻压稻田CH4的排放.


不同水氮管理条件下稻田氨挥发损失特征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田间试验,采用密闭室连续抽取法研究不同水分和氮肥管理条件下稻田氨挥发损失特征,以期为减少水稻生产中氮素损失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氨挥发损失主要发生在基肥阶段,氨挥发量占当季损失量的52.92%~90.78%;氮肥管理模式显著影响氨挥发损失,采用普通尿素与缓释尿素配施的一次性基施能显著降低8.27%~14.22%的氨挥发损失.在常规施肥1〔m(基肥):m(分蘖肥):m(穗肥)=5:2:3,肥料种类均为普通尿素,N1〕条件下,控制灌溉处理氨挥发损失较常规灌溉处理显著降低10.04%(P<0.05).各施肥处理氨挥发量与同期田面水NH4+-N浓度呈线性正相关.综合氨挥发排放强度分析,控制灌溉和采用普通尿素与缓释尿素配施的一次性基施组合是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友好的稻田水肥管理模式.


不同育秧基质和水分管理对机插稻秧苗素质与产量的影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适宜机插秧苗的培育方式,本文以杂交中灿稻‘徽两优6号’为材料,研究了营养土旱育、营养土湿润育秧和淤泥水育秧等3种方式对机插水稻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并分析了不同育秧方式对秧龄弹性、机插活棵及分蘖成穗的效应。结果表明:播后21 d,营养土旱育秧苗综合素质最好,营养土湿润育秧次之,淤泥水育秧的最差;与淤泥水育秧相比,营养土旱育秧及湿润育秧的秧苗发根力强,根冠比高,干物质积累能力强。其中旱育秧适栽秧龄为18~30 d,秧龄弹性最大。营养土旱育方式育秧能在稳定结实率和千粒重的情况下显著提高有效穗数和群体颖花量,增加库容量,从而使产量显著增加。旱育秧栽后缓苗期短、活棵快、发根力强、分蘖起步早,能较好破除本田生育前、中、后期的生长不平衡,有利于优良群体构建和高产形成。


不同水分管理对杂交水稻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杂交水稻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新两优6号为试验品种,研究了精确定量灌溉、无水层灌溉、常规灌溉、旱作对杂交水稻分蘖动态、生育期、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过多或过深的水分会抑制分蘖,湿润或无水会促进分蘖,过度干旱会加速后期分蘖消减;不同水分管理对生育进程和全生育期影响不大;无水层灌溉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和结实率较高,产量最高,旱作的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和结实率较低,产量最低,不同水分管理对千粒重影响不大。在水稻生产上以干湿交替的无水层湿润灌溉取代长期上满田水的传统灌溉方式,不仅可以提高产量,还可以节约水资源。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