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安徽沿江地区露地鲜食玉米适宜播期确定
《中国农业气象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鲜食玉米“彩甜糯100”为材料,设置4月1、16日,5月1、16、31日,6月15、30日,7月15、30日和8月14日共10个播期,研究不同播期鲜食玉米的生育期、产量和产值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以明确安徽省沿江地区露地播种条件下鲜食玉米的适宜播期。结果表明:(1)随播期推迟,鲜食玉米生育期呈长-短-长变化趋势,株高、秸秆鲜重及产量表现为高-低-高,穗粒数呈多-少-多变化趋势。4月1日-5月1日和7月30日播期的鲜食玉米平均产量为20026.56kg·hm-2,显著高于其他播期处理(P<0.05);7月30日播期处理直接销售鲜穗产值为70245.00元·hm-2,较其他处理显著增加68.66%~123.50%(P<0.05)。(2)5月31日-7月15日播种鲜食玉米,生育期内≥32℃日数占全生育期日数的56.25%~60.26%,高温积热较4月1日-5月1日和7月30日播期处理高47.78%~54.46%;5月31日-7月15日播种鲜食玉米生育进程加快,株高降低,物质积累减少,产量降低。8月14日播种鲜食玉米,受灌浆期低温影响,鲜食玉米无法正常成熟收获。(3)鲜食玉米生育期与播种-吐丝期日平均气温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气象因子与鲜食玉米产量的相关系数大小依次为播种-吐丝期>10°C有效积温、降水量、日平均气温和平均气温日较差,吐丝-成熟期降水量、>10°C有效积温以及播种-吐丝期日照时数。鲜食玉米播种-吐丝期>10℃有效积温主要通过调节穗粒数影响产量。安徽省沿江地区春季4月1日-5月1日或夏季7月30日播种鲜食玉米,可延长鲜食玉米生育期,增加鲜食玉米植株物质积累,获得高产。5月31日-7月15日播种鲜食玉米存在潜在高温风险。
气象因子对安徽省农作物病虫害发生发展的影响
《农业灾害研究 》 2017
摘要:以安徽省宿州市、滁州市、黄山市为例,通过分析当地气象观测站自1991年1月到2015年12月的气象资料,研究各类气象因子对我省农作物病虫害发生、发展影响,旨在为进一步预测病虫害的发生提供基础资料。
皖西南直播棉田杂草群落出苗模式
《植物保护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皖西南直播棉田杂草群落出苗模式及其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采用定点定时调查法,于2010—2012年对棉田杂草种类、数量及群落结构进行调查,分析物种多样性,并以灰色关联度法分析直播棉田杂草群落出苗数量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皖西南棉区直播棉田杂草种类有13科24种。棉田杂草出苗有2次高峰,分别在5—6月和8—9月。棉田杂草群落多样性指数年度间变化较一致,但物种丰富度变化较大。周积温、周最高积温和周最低积温是影响皖西南直播棉田杂草群落出苗数量季节变化的主要因素,另外还受降水量影响。5—6月的杂草出苗高峰期是棉田杂草重点防治时期;相对占优势的杂草有牛筋草、千金子、旱稗、通泉草和马齿苋,是棉田杂草重点防治对象。
气候条件对稻米品质性状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 2003 CSCD
摘要:通过对杂交中粳 80优 12 1的分期播种试验 ,分析了其稻米品质性状在不同播期气候条件下的主成分值 ,并利用偏相关分析法对水稻灌浆结实期间若干气候因子的相对重要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 :第 1主成分的特征根λ1 =6.773 ,贡献率为75 .2 60 % ,为透明度因子 ;第 2主成分特征根λ2 =1.2 0 4,贡献率为 13 .3 77% ,为垩白度因子 ;第 3主成分特征根λ3=0 .741,贡献率为8.2 2 9% ,为直链淀粉含量因子。在影响稻米品质的气候因子中 ,水稻灌浆结实期间的日均温度作用最大 ,日均光照数、日均相对湿度次之 ,日均降雨量、日均温差作用最小 ;并据此提出改良 80优 12 1稻米品质的相应策略。
防虫网在西瓜生产上的应用研究
《安徽农学通报 》 2000
摘要:防虫网对西瓜主要害虫黄守瓜、菜青虫的控制效果为100%,蚜虫的控制效果为80%。并明显改善小气候环境。网棚内西瓜叶片叶绿素含量比网外高5.46%-7.15%;单株叶面积比网外高11.9%-18%;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比网外高4.5%-5.9%;防虫网内1hm2产量比网外高4710kg。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