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钵苗机插密度对不同穗型杂交籼稻生长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福建农业学报 》 2021 CSCD
摘要:【目的】探明钵苗机插密度对不同穗型杂交籼稻光合物质生产特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为推广水稻钵苗机插高产栽培技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大穗型品种超优1000和穗粒兼顾型品种徽两优630为材料,设置4个钵苗机插密度处理(D1:33 cm×12 cm,D2:33 cm×14 cm,D3:33 cm×16 cm,D4:33 cm×18 cm),分析不同机插密度对水稻群体茎蘖消长动态、光合物质生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1)杂交籼稻主要生育期群体茎蘖数随栽插密度的降低而减少;与低密度处理相比,大穗型品种高密度处理的成穗率更高,穗粒兼顾型品种成穗率受机插密度影响较小。(2)各生育期叶面积指数随栽插密度的降低而下降,但叶面积衰减率降低、粒叶比增加。(3)随着机插密度的降低,水稻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4)大穗型和穗粒兼顾型品种分别以D3处理和D2处理抽穗期群体质量较优,粒叶比大,叶面积衰减率低,抽穗后干物质积累量高,从而获得高产。(5)机插密度主要通过调控单位面积上的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影响产量。(6)水稻有效穗数随栽插密度的降低显著减少,而每穗粒数和着粒密度增加,结实率有所降低,千粒重受影响较小。【结论】钵苗机插配套栽培大穗型杂交籼稻品种宜适当降低栽插密度,在足穗基础上增加每穗粒数更有利于高产;穗粒兼顾型品种需协调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以充分发挥其增产潜力。
关键词: 钵苗机插 杂交籼稻 栽插密度 茎蘖动态 干物质积累 产量


优质稳产杂交中籼新组合两优1105
《杂交水稻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两优1105是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用自育的籼稻温敏核不育系皖2311S和自育的恢复系皖恢3405配组育成的杂交中籼新组合,在2013—2014年的安徽省水稻区试中,表现出高产稳产、抗病性好、适应性强等优点,于2016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皖稻2016040)。


籼稻二元不育系9730A及三交种的初步研究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05
摘要:通过对所选育的籼稻二元不育系9730A的花粉育性、自交结实率、雌性育性、对“920”的敏感性、柱头外露情况、花时、雄性不育的可恢复性及三交种的抽穗整齐度、有效穗、株高、单株产量、结实率、主茎穗长、主茎叶长、穗粒等变异度的分析,对杂交水稻三交法育种的应用价值进行初步探讨。结果认为:通过引进具有不同优良品种特性的第二保持系,可以在保持所选育杂种品种主要农艺性状整齐一致的前提下,较大幅度地拓宽品种的遗传基础,改进雄性不育系的异交性能,从而为提高杂种种子生产水平、及时利用优良常规稻育种成果材料和综合实现杂交稻品种选育过程中的多抗、广适、高产、优质育种目标提供新的途径。
关键词: 杂交籼稻 9730A 二元不育系 第二保持系 三交种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