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安徽省杂交中稻主导品种丰产性及耐高温特性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安徽省易旱、易涝、易遇高温热害,生产上使用品种数量过多,主导品种不够明确的瓶颈问题,将安徽省近年审定的在区试中增产幅度较大且推广面积较大的品种同步进行丰产性和耐高温特性研究。丰产性试验表明:在正常温度条件下,两优6326等中籼和天协1号等中粳组合都表现了较好的丰产性。耐高温试验结果表明:在减数分蘖期和抽穗期扬花期遇到连续35℃以上的高温时,绿优1号、两优6326、皖稻153和Ⅱ优838等表现较好耐高温特性,在高温发生年份具有较强的抗性,而天协1号则对高温特别敏感,生产上应该注意。
K优绿36高产栽培技术
《安徽农业科学 》 2000 CSCD
摘要:采用正交试验设计 ,以秧龄、栽插密度和本田施氮量为试验因子 ,以产量为目标 ,优选K优绿 3 6高产栽培技术措施。结果表明 :秧龄 3 0d、栽插密度 3 6.0万穴 /hm2 、本田施氮量 2 62 .5kg/hm2 的组合方式最优 ,其中秧龄的长短是影响K优绿 3 6产量的最关键因素
栽培技术对杂交中稻纵卷叶螟危害及产量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 1990
摘要:1986年和1987年在合肥本所、市种子公司农科队和白湖农科所三地,以品种、播期,追氮(尿素) 量、密度、苗数等先后分别选用三因素、三水平,按L9(3~4) 正交表设计方案,经田间试验后对各因素效应进行方差分析,筛选出本生态区优化栽培防治稻纵卷叶螟技术措施.即:杂交中稻选用协优63组合;播期4月30日至5月10日,秧龄30天;密度13×20厘米,每穴1-2苗;追肥(尿素)量根据土壤肥力、肥源、农本与防虫、增产效果,每亩宜用5公斤或10公斤,可获得稳产高产.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