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投喂水平(模糊匹配)
2条记录
投喂水平对稻田养殖中华鳖摄食生态的影响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调查不同投喂水平条件下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在稻田摄食天然饵料的种类和强度,探索稻鳖共作模式下中华鳖的摄食生态,为优化稻田综合种养投喂策略、揭示生态效益形成过程和机制提供依据。【方法】在大田稻鳖共作模式中设置0.7%、1.4%和2.1%(w) 3个投喂水平,运用胃含物形态学分析以及胃含物和环境DNA高通量测序分析方法,获得各组中华鳖对天然饵料和人工饲料的摄食习性,分析不同饵料在不同处理组中的相对重要性指数等。【结果】中华鳖摄食率随投喂水平的提高有所上升。胃含物形态学分析中共识别出鱼类8种、虾类2种、软体动物2种、昆虫和轮虫等9种,出现率较高的物种包括棒花鱼、麦穗鱼、日本沼虾、中华圆田螺、多肢轮虫、摇蚊幼虫和水丝蚓等。随着投喂水平的上升,胃含物中饲料出现率和相对重要性指数占比(IRIP)均上升,天然饵料IRIP下降;当投喂水平为2.1%时,饲料IRIP高达91.97%,天然饵料IRIP之和仅为8.03%。环境DNA高通量测序分析结果显示,在某一或多个样本中DNA相对丰度大于0.5%的鱼类有16种,其中,棒花鱼、麦穗鱼、中华鳑鲏、张氏?、泥鳅、大鳞副泥鳅、鲫和短吻银鱼与胃含物形态学分析结果吻合;共注释大型水生脊椎动物36种,胃含物中DNA相对丰度大于1.0%的物种主要包括寄蝇、秀丽白虾、中国圆田螺、摇蚊幼虫、水丝蚓、轮虫等。【结论】中华鳖在稻田摄食的天然饵料主要包括小型鱼类、软体动物、节肢动物以及轮虫等。高投喂水平导致天然饵料的摄食率和IRIP更低,可能降低稻田共作的生态效益。

关键词: 稻鳖共作 投喂水平 摄食生态 胃含物 环境DNA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投喂水平对黄鳝幼鱼生长的影响

广东农业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水温为25~28℃的条件下,研究不同投喂水平对不同日龄阶段的黄鳝仔稚鱼生长、存活的影响。一期(7~15日龄)5个投喂水平分别为20、40、60、80、100%IBW/d(IBW为初始体重);二期(16~24日龄)5个投喂水平分别为20、35、50、65、80%IBW/d;三期(25~33日龄)5个投喂水平分别为20、30、40、50、60%IBW/d。结果表明:(1)投喂水平显著影响黄鳝仔稚鱼的生长。7~15日龄(一期)幼鱼的特定生长率(SGR)随投喂水平的增加显著上升,以100%IBW/d投喂组最高;16~24日龄阶段(二期)幼鱼的SGR与前一阶段的变化趋势相同,以80%IBW/d投喂组最高;而25~33日龄(三期)时,SGR以20%IBW/d投喂组最低,其他各组无显著差异。(2)投喂水平显著影响黄鳝鱼体相对增重率(WGR)和SGR,投喂水平与WGR和SGR呈正相关性,除最低投喂组外,其余组别的投喂水平与饲料转化率(FCE)呈负相关。(3)各期仔鱼鱼体产出与饲料投入之比随着投喂水平升高差异显著。7~15日龄(一期)阶段鱼体产出与饲料投入比总体上呈降低的趋势,以40%IBW/d处理组最高;16~24日龄(二期)时各处理组差异不显著;25~33日龄(三期)时鱼体产出与饲料投入比也是呈现降低的趋势,以30%IBW/d处理组最高。

关键词: 黄鳝 投喂水平 仔稚鱼 生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