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利用大豆生育期基因E1和E2构建适宜不同生态区的ms1基础轮回群体
《中国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大豆是光周期敏感的短日照作物,在不同生态区种植会导致开花过早或过晚.因此,大豆雄性核不育ms1(male sterility 1)基础群体在不同生态区应用于轮回选择的过程中,存在当地供体亲本和受体不育株花期不遇、导入率低的问题.构建适宜三大生态区应用的 ms1基础轮回群体,提高供体亲本与受体不育株花期相遇的概率,揭示两轮互交后各群体生育期基因E1和E2基因型及其表型变化特点,为大豆开花期和生育期改良提供依据.[方法]以 528份来自不同生态区的供体亲本和ms1基础群体为试验材料.利用前人报道的生育期基因E1和E2的KASP分子标记对供体亲本进行基因型鉴定,按照E1和E2基因型对供体亲本进行分类,分别与ms1基础群体籽粒混合,并根据不同生态区适宜的基因型将各群体种植于不同地区,进行两年两轮异交导入.其中,东北生态区群体种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河北承德 2 个地区,黄淮海生态区群体种植于河北石家庄和河南许昌 2 个试验区,南方生态区群体种植于广东广州试验区.每年收获不同ms1群体不育株籽粒,冬季在海南三亚进行南繁.调查供体亲本与ms1基础群体开花期和成熟期,分析不同地区ms1群体E1和E2基因型比例的变化.[结果]根据生育期基因E1和E2基因型将供体亲本划分为 4 类E1E1/E2E2、E1E1/e2e2、e1e1/E2E2和e1e1/e2e2,各基因型比例分别为 12.1%、65.0%、19.3%和 3.6%.ms1基础群体中,晚花基因型E1E1/E2E2占有最高比例,为 48.6%;群体材料开花期较晚,主要集中于 45-51 d.经过连续两轮导入后,不同生态区 ms1群体基因型发生变化.东北生态区呼伦贝尔的目标导入基因型 e1e1/e2e2比例由 33.0%提高到51.6%,承德e1e1/e2e2基因型比例由 1.6%提高至 3.4%;黄淮海生态区石家庄目标导入基因型e1e1/E2E2比例由 18%提高至 23.1%,许昌E1E1/e2e2基因型比例由 12.5%提高到 25.0%;南方生态区广州的E1E1/E2E2基因型比例维持在 80%以上.目标导入基因型的杂合基因型在群体中比例也在不断提高.通过两轮异交导入,不同生态区 ms1群体间开花期存在显著差异,说明随着开花期基因型的变化,不同群体的表型也随之改变.[结论]将供体亲本依据各开花期基因型分类分别导入ms1群体,可提高各生态区适宜基因型的比例,构建适用于不同生态区的ms1基础轮回群体,提高当地供体亲本和受体 ms1不育株花期相遇的概率,实现大豆的开放授粉和基因聚集、积累,丰富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从而进一步提高轮回选择育种效率.
关键词: 大豆 ms1基础轮回群体 开花期 生育期 E1 E2 竞争性等位基因特异性PCR


播期调节对杂交大豆开花期的影响试验
《大豆科技 》 2013
摘要:播期调节是杂交大豆花期调节技术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播期调节既可以使杂交亲本花期相遇,又可以使杂交父本花粉供给期延长,但播期调节会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发生偏差,因此,在实际生产中要把播期调节和其他微调措施相结合,才能取得良好的制种效果。


氮高效水稻品种开花期一些生理生化特性与氮肥利用率的关系
《生态环境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用氮高效水稻Dasanbyeo与氮低效水稻Lemont,采用土培方法,在4个施氮量(0、1.04、1.55、2.07g盆-1)处理下,主要研究了开花期不同氮素利用率水稻品种的碳氮代谢生化特性及与氮肥利用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开花期的氮高效品种Dasanbyeo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ase)、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RuBPCase)、蔗糖磷酸合成酶(SPS)、硝酸还原酶(NR)及蛋白质(Pro)含量均明显高于氮低效品种Lemont;且在中、低氮(1.03~2.07 g盆-1)水平时品种间差异显著。2种不同氮效率水稻碳氮代谢调节酶RuBPCase、SPS、NR活性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呈抛物线增加。氮高效品种PEPCase酶活性与Pro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呈线性增加;品种间净光合速率(Pn)在不同氮素水平差异不显著。回归分析表明,NR、PEPCase活性与Pro含量是导致氮肥利用率(NUE)品种间差异的主要生理表现。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