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安徽省二化螟的抗药性监测及四唑虫酰胺诱导效应的转录组分析
《昆虫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安徽省不同生态区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种群对双酰胺类杀虫剂的抗性水平,探析其响应四唑虫酰胺和氯虫苯甲酰胺的差异表达基因,为杀虫剂的合理使用及二化螟抗性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稻茎浸渍法对于2023年3-7月采自安徽省南陵、东至、庐江和望江4个二化螟田间种群和1个实验室敏感种群(CS) 3龄幼虫对氯虫苯甲酰胺、溴氰虫酰胺和四唑虫酰胺的抗性水平进行测定;采用PCR对庐江、东至、当涂、南陵、无为、宿松、望江、霍邱和凤台以及CS种群抗双酰胺类杀虫剂相关鱼尼丁受体(ryanodine receptor, RyR)基因的Y4667D, Y4667C, I4758M, Y4891F和G4915E抗性突变频率进行测定;采用致死中浓度(median lethal concentration, LC50)氯虫苯甲酰胺和四唑虫酰胺处理CS种群3龄幼虫,利用转录组测序筛选可能参与二化螟响应氯虫苯甲酰胺和四唑虫酰胺的差异表达基因并进行GO功能注释和KEGG通路富集。【结果】南陵、东至、庐江和望江4个二化螟田间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溴氰虫酰胺和四唑虫酰胺分别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其中望江种群对3种杀虫剂的抗性水平均最高,抗性倍数分别为253.8, 38.4和112.2倍。二化螟RyR中与双酰胺类杀虫剂抗性相关的I4758M, Y4667D, Y4891F和Y4667C突变在安徽省7个二化螟种群中的发生频率分别为52.8%, 32.3%, 4.7%和0.9%,未检测到G4915E突变,霍邱、凤台和CS种群未检测到任何突变。与对照组相比,二化螟CS种群3龄幼虫共有2 547个差异表达基因在LC50浓度氯虫苯甲酰胺和四唑虫酰胺迫后表达量均发生明显变化,其中,2 531个差异表达基因对这2种杀虫剂具有相同的响应模式,16个差异表达基因具有相反响应模式。响应氯虫苯甲酰胺和四唑虫酰胺的差异表达基因富集于定位、细胞过程、细胞、大分子复合物、结合、催化活性、代谢、遗传信息处理和有机系统。【结论】安徽省应尽快实行二化螟分区防治措施,在敏感区域合理使用双酰胺类药剂,以延缓抗性产生进程;在抗性区域,应通过综合措施进行抗性治理,恢复双酰胺类杀虫剂的高效性,提高药剂防治效果。
关键词: 二化螟 双酰胺类杀虫剂 抗性监测 鱼尼丁受体 转录组


安徽省二化螟不同地理种群对主要杀虫剂的敏感性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化学农药的长期、连续及不合理使用,导致了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抗药性的发生和发展,既增加了防治难度,又提高了用药成本,为了明确安徽省不同地区二化螟种群对几种常用杀虫剂的敏感性水平,以期指导各地合理使用农药以防治二化螟为害,于2016和2017年分别采集安徽省潜山县、庐江县、含山县、凤阳县、南陵县和六安市金安区二化螟第一代或第二代卵块,室内用人工饲料饲养至3龄幼虫作为标准试虫,采用农业部制定的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之人工饲料混药法(NY/T 1154.10-2008)检测了6个二化螟田间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毒死蜱、阿维菌素、甲维盐、三唑磷和杀虫单6种常用杀虫剂的敏感性。试验表明,监测地区水稻二化螟对杀虫单、三唑磷和毒死蜱均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抗性,其中2017年,六安种群对三唑磷的LD50最高,达到350.57μg·g-1;对甲维盐、阿维菌素和氯虫苯甲酰胺相对敏感,其中2016年,凤阳种群对甲维盐的LD50最低,仅为0.026μg·g-1。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