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转RRM2基因棉田昆虫群落多样性及其时序动态
《生物多样性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评价新型转基因棉花在长江生态区对棉田生态环境安全性的影响,2013–2015年作者以新型转RRM2基因棉花(Gossypiumhirsutum)为材料,以其亲本‘中棉所12’为对照,在安徽省沿江棉区系统研究了转基因棉田昆虫群落、害虫亚群落和天敌亚群落的结构与组成、个体数量、群落特征参数及其季节性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转RRM2基因棉田的主要类群组成、优势类群与非转基因棉田没有差异,但在2013年转RRM2基因棉田棉蚜个体数量显著高于非转基因棉田,叶螨类、棉铃虫和其他鳞翅目的个体数量显著低于非转基因棉田,在其他年份没有显著差异;其他类群的个体数量在两类棉田间没有显著差异。在棉田害虫发生量大的年份,转RRM2基因棉田的昆虫群落个体数量较非转基因棉田增加,物种丰富度较非转基因棉田减少,但差异不显著,而两类棉田年度间均差异显著。转RRM2基因棉田昆虫群落和害虫亚群落的全生育期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优势集中性指数与非转基因棉田没有显著差异;其天敌亚群落的三个指数在2013年与非转基因棉田差异显著,其他年份没有显著差异;两类棉田年度间差异均不显著。转RRM2基因棉田昆虫群落、害虫亚群落和天敌亚群落个体数量、群落特征参数的时序动态与非转基因棉田较一致,具季节性波动;在群落个体数量高峰期,群落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处于低谷,而优势集中性指数则相反;昆虫群落、害虫亚群落的季节波动明显,天敌亚群落的季节性变化较平缓。因此,转RRM2基因棉花对棉田昆虫群落的结构与组成、群落特征参数及其时序动态没有显著影响,但在气候适宜年份,转RRM2基因棉田的害虫发生量可能增大。
糯玉米与棉花间作对蚜虫种群的调控作用
《中国棉花 》 2017
摘要:为探索棉田物种多样性对棉蚜的生态调控效应,于2016年系统调查了安徽安庆地区糯玉米与棉花不同面积比例间作模式下棉蚜与玉米蚜种群数量的时序动态。结果表明:在棉花苗蚜发生高峰期,棉花与糯玉米间作田棉蚜无翅蚜、有翅蚜发生高峰期的百株虫量分别极显著、显著低于单作棉田;在玉米蚜发生高峰期,与糯玉米单作田相比,棉花与糯玉米间作田玉米蚜无翅蚜和有翅蚜的百株虫量显著降低。因此,在蚜虫发生的高峰期,间作田蚜虫数量显著低于棉花、糯玉米单作,且以棉花与糯玉米面积比3∶1间作模式对2种蚜虫的控害作用最为明显。
转RRM2基因棉和其亲本苗蚜种群数量及其优势天敌的动态规律
《生物安全学报 》 2017
摘要:【目的】转基因作物的大规模种植,可能会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因此,商业化种植之前,评价环境安全性十分必要。【方法】以转基因(RRM2)高产棉为实验品种,受体材料中棉所12为对照品种,分别于2013年和2014年连续2年对2种棉田的苗期蚜虫及其几种主要捕食性天敌的田间种群数量进行系统的田间调查,并比较它们在这2种不同棉田间的差异。【结果】与中12相比,转RRM2基因棉苗期无翅蚜的发生数量显著增加,有翅蚜迁入棉田的数量也有所增加,但二者差异不显著;2个棉花品系间棉蚜的几种主要捕食性天敌发生数量也无明显差异。【结论】与亲本材料相比,转高产棉花苗蚜数量显著增加,但其捕食性天敌数量增加不明显。本研究为转RRM2高产基因棉花环境安全评价技术的完善提供了理论依据。
昼夜不同温度对2种Bt棉苗期叶片杀虫蛋白表达量和棉铃虫死亡率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15 CSCD
摘要:为探讨Bt棉的抗虫性对不同昼夜温差变化的响应机理,应用生物测定和ELISA方法,于苗期对2种不同来源的Bt棉棉株进行连续96 h的不同昼夜温度处理,用处理后的叶片饲喂棉铃虫,研究昼夜温度变化对Bt蛋白表达及棉铃虫死亡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白天高温35℃,夜间低温18℃,能显著影响Bt棉蛋白表达量和幼虫死亡率,且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杀虫蛋白含量和幼虫死亡率急剧下降;虽然白天高温35℃,夜间正常温度28℃,也会影响杀虫蛋白表达量和幼虫死亡率,但影响程度较小,且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Bt蛋白的下降幅度趋于稳定。2个不同基因来源的品种间,美国棉‘邯杂154’蛋白表达量高于‘皖棉11’,且美国棉品种受到昼夜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小。白天极端高温,晚上极端低温可以显著影响Bt棉抗虫性,并且胁迫时间越长,影响越强,该研究结果将为中国棉花种植过程中经常出现的极端天气下Bt棉的抗虫性安全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昼夜温度变化对棉花叶片Bt蛋白表达及抗虫性的影响
《中国棉花 》 2015
摘要:以中棉所60为实验材料,研究昼夜不同温度(32℃/18℃)变化对Bt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昼夜温度(32℃/28℃)相比,32℃/18℃条件胁迫棉花叶片24h、48h、72h、96h后,Cry1Ac蛋白表达量分别降低40.62%、60.78%、61.93%和62.90%;而胁迫棉花叶片24h、48h后的幼虫死亡率差异未达显著水平,72h、96h后的幼虫死亡率(3d)则分别显著下降了20.33和23.33百分点,5d后幼虫死亡率分别显著下降了22.67和19.67百分点。这表明昼夜不同温度胁迫对棉铃虫幼虫的致死效应迟于对毒蛋白表达量的影响。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