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石鼎和(精确检索)
作者:刘尚友(精确检索)
2条记录
中稻避螟的播、栽适期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1985

摘要:近年来,由于水稻的不断改制,水稻螟虫的发生、危害也随着起了很大的变化.合肥及其以北稻区,基本上已改成稻麦、稻油轮作的一季中稻区,加上水稻品种更替、扩种杂交稻等原因,水稻栽培布局趋向复杂,稻螟随之从七十年代中期的最低密度又复上升.1984年出现20%以上的白穗率,说明会造成二成左右的稻谷损失.根据这种情况,我们本着经济、简便、安全、有效的原则,拟从"予防"出发,减避水稻螟害,探索中稻避螟的播、栽适期,从而降低发生面积,减少施药次数和用量,节约农业投资,保护水稻产量.特别是大量使用农药产生污染,栽培避螟就更显得迫切. 现将1983—1984年获得的结果整理报告于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从安徽水稻耕作制的变革与稻螟危害情况谈螟害防治措施

安徽农业科学 1984

摘要:水稻是我省粮食生产中的主要作物,播种面积约占耕地总面积的40%,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60%左右.在水稻的生产过程中,稻螟的发生面积常占水稻各种虫害面积的第一位,1980达1,400万亩,虽然经过防治,仍损失稻谷0.931亿斤. 水稻的耕作制度,是依据自然条件、社会制度及科学技术水平等因素而形成的一种生产形式,常因上述因素的变化而起变革;相反的,耕作制度的变革,又常引起农业生态系统的变化.水稻螟虫的群落,直接受到食物链和空间链的制约,因而稻螟的发生及其危害也常因耕作制不同而相应地起着明显的改变.现将我省对水稻耕作制度的变革与水稻螟虫的变化情况的调研所得,谈一谈水稻螟虫的防治问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