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王烨军(精确检索)
作者:廖万有(精确检索)
作者:张永利(精确检索)
作者:苏有健(精确检索)
作者:孙力(精确检索)
作者:罗毅(精确检索)
7条记录
套种绿肥对茶园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土壤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田间小区试验,以不套种任何绿肥处理为对照,研究了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 L.)、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 L.)和两者混播的3种套种模式对茶园土壤理化性状及环境小气候的影响。结果表明:茶园套种绿肥有降低土壤体积质量、降低土壤紧实度、改善土壤气相和液相比例的趋势,套种绿肥可明显降低地表、5 cm、10 cm和15 cm土层温度,减小土壤温度变幅。最高温时,各土层降温效果均为:黑麦草>白三叶>混播。绿肥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速效磷含量和速效钾含量较对照有所增加,增幅分别为6.67%~12.6%、0.8%~15.2%、24.1%~26.7%和6.8%~88.9%。绿肥处理与对照相比,土壤微生物数量明显增加:细菌数量、真菌数量、放线菌数量分别是对照的1.75倍~2.58倍、1.22倍~1.88倍和1.15倍~1.46倍。因此,茶园套种白三叶和套种黑麦草对土壤生态环境效应的改善和茶园土壤基本肥力的效果相对更佳,值得在生产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 白三叶 黑麦草 物理性状 肥力 土壤温度 土壤微生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氮肥对茶园土壤氟赋存形态及转化的影响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5

摘要:为研究不同水平氮肥对茶园土壤氟赋存形态及转化的影响,以皖南十字铺茶场红黄壤茶园0~15 cm土壤为对象,设置N0P0K0(CK)、N0P1K1(N0)、N1P1K1(N1)、N2P1K1(N2)、N3P1K1(N3)5个处理,进行了室内盆钵培养试验,通过分析施肥10、20、30、50、70、90 d后土壤水溶态氟、交换态氟、铁锰结合态氟、有机结合态氟含量、铵态氮含量、土壤p H值,研究施肥对茶园土壤氟赋存形态及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氮肥与磷钾混施(N1、N2、N3)在短期内(10 d或20 d)使土壤水溶态氟含量降低,交换态氟、铁锰结合态氟、有机结合态氟含量增加,20 d之后土壤水溶态氟增加,交换态氟、铁锰结合态氟、有机结合态氟含量降低,对水溶态氟、交换态氟的影响效果随时间增加而增加,一般施氮量越大影响效果越明显;土壤水溶态氟含量与氮肥施用量成中度正相关,交换态氟与氮肥施用量成中、高度负相关;土壤水溶态氟含量与p H值成极显著高度负相关,交换态氟含量与p H值成极显著高、中度正相关。因此,氮肥在土壤中的转化过程改变了土壤环境p H值,从而影响土壤氟的形态转化和有效性。

关键词: 茶园土壤 氮肥 赋存形态 pH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氮对茶园土壤氟和茶树新梢氟含量的影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施肥(CK)、施氮360 kg?hm?2(T1)、施氮720 kg?hm?2(T2)处理下茶园土壤无机氮、p H、各形态氟含量的动态变化和春、夏、秋茶树新梢一芽四叶、一芽五叶氟含量,探讨茶园施氮对土壤和茶树新梢氟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茶园施氮后短期内(20~30 d)土壤水溶态氟含量显著降低,土壤交换态氟和铁锰结合态氟含量降低;长期(45~50 d)土壤水溶态氟含量的降低作用减弱,土壤交换态氟和铁锰结合态的含量增加;在试验结束时(164 d),与CK处理相比,T1处理0~20 cm土壤各形态氟含量降低,T2处理0~20 cm土壤各形态氟含量增加。2)0~20 cm茶园土壤水溶态氟、铁锰结合态氟与NH4+-N分别呈极显著负、正相关(P<0.01),20~40 cm土壤水溶态氟、交换态氟与NO3?-N分别呈极显著正、负相关(P<0.01)。土壤p H与土壤水溶态氟含量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其他3种形态氟含量相关性不显著。土壤铁锰结合态氟与交换态氟、有机结合态氟呈显著、极显著正相关,但与土壤水溶态氟均无显著相关性。3)春茶前后施氮可以降低春、夏、秋茶树新梢一芽四叶、一芽五叶氟含量,但未达显著水平。T1处理新梢氟含量的降低值为夏茶(25.15~27.95 mg?kg?1)>秋茶(21.06~24.31 mg?kg?1)>春茶(18.58~21.03 mg?kg?1),T2处理的降低值为秋茶(18.64~22.34 mg?kg?1)>夏茶(7.79~14.14 mg?kg?1)>春茶(3.52~7.30 mg?kg?1)。春、夏、秋茶树新梢氟含量主要受0~20 cm土壤无机氮和20~40 cm土壤p H的影响。因此推测施氮通过影响茶树根系氟的吸收和氟在叶片中的累积过程调控茶树新梢氟含量,该研究成果为合理利用施氮技术降低茶园土壤和茶树新梢氟含量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氮肥 茶园土壤 茶树新梢 氟形态 铵态氮 硝态氮 土壤pH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湖北、湖南砖茶主产区茶园土壤有效氟的背景调查

江苏农业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解砖茶主产区茶园表层土壤有效氟含量背景特征,对湖北、湖南4个县市139个典型茶园0~30 cm土层土壤水溶态氟、交换态氟含量和p H值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湖北省水溶态氟和交换态氟平均含量分别为0.67 mg/kg和0.49 mg/kg,主要分布区间分别为0.51~1.00 mg/kg和0.61~0.80 mg/kg;湖南省水溶态氟和交换态氟平均含量分别为0.39 mg/kg和0.26 mg/kg,主要分布区间分别为0~0.5 mg/kg和0.21~0.40 mg/kg;各地区水溶态氟含量顺序为咸宁>长沙>安化>桃源,交换态氟含量为咸宁>安化>长沙>桃源;湖北省大部分土壤p H值<4.5,湖南p H值主要分布在4.5~5.5,各地区间差异较大。整个调查区土壤p H值与水溶态氟、交换态氟均呈显著负相关,但不同县(市)茶园土壤p H值与水溶态氟含量的关系有所不同,调查地点对土壤有效氟含量状况起决定作用,土壤p H值对土壤有效氟含量的影响相对较小。

关键词: 茶园土壤 砖茶 水溶态氟 交换态氟 p H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施肥处理对茶树根际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2014 CSCD

摘要:采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DGGE)方法测定茶树根际和根围土细菌群落丰富度,结合土壤pH和C/N分析影响因子,并通过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特异菌株的系统发育地位,最后利用比色法对茶树根系生长素(IAA)含量进行定量检测,探讨不同施肥处理下茶树根际和根围土细菌的群落的变化以及对茶树根系生长的促进影响。结果表明:有机肥能明显增加土壤C/N,C/N与细菌丰富度正相关,相关系数(r)为0.93(P<0.05);有机肥与化肥(7:3)的处理,根际细菌多样性最高,有机肥与化肥(95:5)的处理,根围土中的细菌多样性最高;化肥和有机肥会影响特异菌种的定殖效率;茶树根生长素(IAA)定量测定发现,根际细菌多样性最高的处理,根系IAA的含量也最高。研究表明有机肥施用能提高节土壤C/N和微生物区系多样性但对土壤pH的提升有限;C/N与茶树根际细菌群落多样性正相关。

关键词: 茶树 施肥 C/N 细菌多样性 IAA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施氮水平对茶鲜叶中氟的调控效应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2014 CSCD

摘要:为探明茶园施肥降氟途径,试验研究了不同氮素施用量下,宣城(机采茶园)、休宁(手采茶园)2地黄红壤茶园茶鲜叶中含氟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机采茶园(宣城)和手采茶园(休宁),均随施氮量增加,1芽3叶茶鲜叶中氟含量呈逐级逐年下降趋势。宣城和休宁回归方程分别为:y=2.7072x2-36.641x+305.73(R2=0.9827)和y=-0.4235x2-6.7592x+118.48(R2=0.9815);(2)1芽3叶茶鲜叶中氟含量均随采摘时间的推移而迅速增加,至8月开始下降,茶园施氮对春、夏、秋茶鲜叶都能起到一定的调控作用,降氟效果为:夏茶>秋茶>春茶,与对照相比分别下降了27.75%、15.41%和12.37%;(3)每千克氮素施用效益结果表明,2地茶园均以N180降氟效果最好,与对照相比,每千克氮素施入量可使茶鲜叶中氟下降1.73%和0.45%。因此,茶园长期合理施用氮素,可有效降低茶鲜叶中氟含量。

关键词: 施氮水平 降氟途径 茶鲜叶 采摘模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植茶年限茶园土壤pH缓冲容量

应用生态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长期植茶对土壤pH缓冲容量(pHBC)的影响,以安徽郎溪和祁门茶园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连续植茶10、15、20、25、30年的茶园土壤酸碱缓冲容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酸碱滴定法适用于茶园土壤pHBC的测定,酸碱加入量与pH值在酸碱滴定曲线的特定突跃段(pH4.0~6.0)呈近似直线关系,可通过线性拟合方程计算pHBC.两地茶园土壤的pHBC随着植茶年限的增加均呈下降趋势,郎溪茶园和祁门茶园土壤pHBC的下降速率分别为0.10和0.06 mmol·kg-1·a-1.茶园土壤pHBC与阳离子交换量、土壤有机质、盐基饱和度、物理性质黏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而与交换性酸总量及交换氢含量呈显著负相关.

关键词: 茶园土壤 植茶年限 pH缓冲容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