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利用中下品位磷矿资源改造淮南低产田问题的探讨
《安徽农业科学 》 1980
摘要:淮南低产田面积有一千多万亩,粮棉产量较低,有的社队作物单产至今仍未达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指标的一半,增产潜力很力.在水利条件已经基本改善的地区,土壤严重缺磷是当前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磷肥非但供不应求,而且有的质量很差,因此如何解决磷肥不足,提高土壤磷素含量,是改造淮南低产田的关键性问题.试验表明,在下蜀黄土母质发育的中性至微酸性土壤上直接施用磷矿粉,对油菜、草木栖、红花草以及花生等豆科作物都有很好的肥效和后效.在以水稻为主的稻、麦、油、肥轮作周期中,优先把磷矿粉施用在油菜、绿肥上,可以有
关于草木樨南移改造淮南低产土壤的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1979
摘要:北方高寒地区的旱地绿肥白花草木樨(Melilotus alba),南移过淮河,在淮南丘陵低产水稻区种植,经过反复试验,证明是很有发展前途的.目前已在定远县朱湾公社等地,作为建设商品粮基地的一项改土增产措施,由点到面逐步扩大推广. 草木樨为什么要南移? 这个问题是在红花草北移之后还不能满足农业生产发展要求的情况下提出来的.1963年红花草在江淮之间扩大种植,对农业增产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红花草对水肥条件要求较高,淮南地区尤其是定远、凤阳、嘉山、长丰等县,因为土壤瘠薄,又经常遭受干旱威胁,影响红花草进一步发展,因此要求有抗逆性更强、改土作用更大的绿肥来适应淮南地区的土壤和自然条件.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