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安徽省粮食生产波动分析及政策建议
《中国农学通报 》 2015 CSCD
摘要:为了系统分析安徽省粮食生产情况,为政府制定粮食生产政策提供参考,保障安徽省和中国粮食安全,以1978—2012年为研究时段,对安徽省粮食总产量、稻谷、玉米、小麦变化总体态势进行分析,并采用剩余法对安徽省1978—2012年粮食生产波动态势进行系统分析和深入探讨。研究表明,安徽省粮食总产量、稻谷、小麦和玉米产量都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变化,稻谷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比重有所下降,小麦和玉米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比重有所增加;安徽省粮食总量及稻谷、玉米、小麦三大粮食作物的波动情况存在的共同特征,即波动频繁,周期短,波幅大,都属于古典型波动,但在波动周期、波动幅度方面还是有所差异。波动周期相比较而言,安徽省粮食总产量的波动周期最为频繁,平均周期长度为2.81年;在三大粮食作物中安徽省小麦产量的波动周期最为频繁,平均周期长度为2.88年,稻谷的波动周期最短,为3.77年。波动幅度相比较而言,在平均波动幅度中玉米产量的波动幅度最大,为61.89%,小麦产量的平均波动幅度次之,为40.24%,稻谷产量的平均幅度第3,为23.56%,粮食总量产波动幅度最小,仅为19.77%。古典型波动相比较而言,粮食总产量波谷环比增长率均为负的有9个,占到了周期总数的82%;稻谷产量波谷环比增长率均为负的有9个,占到了周期总数的100%;小麦产量波谷环比增长率均为负的有8个,占到了周期总数的77.78%;玉米产量波谷环比增长率均为负的有10个,占到了周期总数的100%。结合粮食生产波动情况,提出了从耕地资源、水资源、科技、政策、劳动力等方面保持安徽省粮食生产稳产增长,减少粮食生产波动的针对性政策建议。
安徽省粮食产量变化态势及影响因素驱动力分析
《世界农业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在阐述安徽省粮食生产态势的基础上,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1978—2012年安徽省粮食产量影响因素进行驱动力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安徽省粮食生产的因素包括经济社会综合系统驱动因子(又分为经济发展驱动因子、农业现代化驱动因子、农业生产驱动因子、农业生产驱动因子、农田水利驱动因子、政策引导驱动因子5类)、社会—自然综合引导驱动因子、自然驱动因子3个方面。为了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安徽省粮食安全,提出了从耕地、水资源、技术、政策、劳动力等方面着手保障安徽省粮食持续稳定增产的政策建议。
安徽省城镇化发展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因素分析
《湖北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基于1978-2012年安徽省的粮食产量、城镇化率等时间序列数据,采取构建VAR模型的计量方法,实证分析安徽省粮食生产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从短期来看,城镇化率对粮食产量产生抑制作用,主要是由于当前安徽省城镇化质量不高,依赖于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粮食产量主要依赖于有效播种面积、化肥投入和劳动力来提高;从长期来看,当城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城镇化带来的成果反哺农业,弥补城镇化带来的不利因素,粮食生产投入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还需要依靠国家财政,农民投资农业的可能性很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严格保护耕地、建立基本良田永久保护区、加快城镇化发展等相关政策建议。
安徽省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分析了安徽省农民财产性收入的现状:一是财产性收入不断增加,总量低且不稳定,城乡差距不断缩小;二是地区间差异大;三是财产性收入对农村居民收入贡献率极低。剖析了制约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的因素:一是财产性收入来源单一;二是总体收入水平低;三是土地流转及配套机制、社会保障机制、金融体制等相关机制不健全。提出了提高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对策:一是不断提高农民收入;二是规范土地流转市场;三是发展农村资本市场;四是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五是提高农村居民受教育水平。
《安徽农业科学》10年办刊探索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 2007
摘要:描述了《安徽农业科学》刊物在国内外数据库收录、入选核心期刊、获奖、引证指标、来源指标、发表文章周期、编辑部人员构成等方面的状况,表明《安徽农业科学》是国内农业期刊中学术地位突出、编辑水平较高、综合影响力较强、努力寻求和国际接轨的强势刊物。并从办刊理念革新、市场定位调整、发展战略确定、运行机制优化、管理措施创新、队伍建设探索、编印质量提升等方面介绍了《安徽农业科学》10年办刊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