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粳稻8个异交相关性状及其中亲优势的QTL定位与遗传分析
《中国水稻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控制粳稻异交相关性状及其中亲优势的基因作用类型,利用秀堡RIL群体及其2个回交(BCF1)群体对穗抽出度、剑叶长、剑叶角度、穗剑高度差、倒2叶长、倒2叶角度、穗与倒2叶(穗二)高度差和倒1节间长8个异交相关性状及其中亲优势进行QTL定位。3个群体中共检测到45个显著的主效QTL(M-QTL),单个M-QTL的贡献率变幅为1.5%~80.3%。73.3%的M-QTL表现为加性效应,4.5%的M-QTL表现为部分或完全显性效应,22.2%的M-QTL表现为超显性效应。3个群体中共检测到82对显著的双基因上位性QTL(E-QTL)。RIL群体中检测到43对E-QTL,单对E-QTL的贡献率变幅为1.0%~7.0%,平均2.7%。在以秀水79为父本、与秀堡RIL群体回交的后代(XSBCF1群体)中检测到16对E-QTL,其中利用BCF1表型值检测到11对E-QTL,单对E-QTL的贡献率变幅为11.2%~36.8%,平均21.0%;利用中亲优势值检测到6对E-QTL,单对E-QTL的贡献率变幅为33.1%~76.8%,平均55.0%。在以C堡为父本、与秀堡RIL群体回交的后代(CBBCF1群体)中检测到23对E-QTL,其中利用BCF1表型值检测到16对E-QTL,单对E-QTL的贡献率变幅为6.2%~60.0%,平均24.0%;利用中亲优势值检测到7对E-QTL,单对E-QTL的贡献率变幅为21.3%~44.4%,平均31.0%。上述结果表明,粳稻异交相关性状是由多位点控制的,基因对性状本身的作用类型以加性效应为主;粳稻异交相关性状中亲优势主要遗传基础为超显性效应和上位性效应。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