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张少华(精确检索)
作者:杨赞林(精确检索)
作者:甘斌杰(精确检索)
19条记录
“矮败”小麦回交群体若干重要性状的相关分析

麦类作物学报 2001 CSCD

摘要:用矮败小麦不育株为母本 ,40个普通小麦品种 (系 )为父本连续回交三次 ,共衍生出 12 0份后代群体。通过对各群体的不育株、可育株的株高、穗长、千粒重等性状的相关分析 ,探讨了“矮败”基因回交转育的效应。不育株 :连续注入父本遗传种质 ,对其各性状表现影响较小。其株高一般 45 cm左右 ,回交几代后 ,高秆父本衍生的后代略高于中矮秆父本的后代。与可育株相比 ,其穗子较长 ,小穗数多 ,但千粒重较低 ,开花一般迟 2~ 4d,而早花父本衍生的后代花期也早 ,迟花父本后代花期较迟。可育株 :性状表现与父本关系密切 ,并随回交世代的增加而逐渐接近父本 ,其 F1 、BC1 F1 、BC2 F1 各世代群体株高依父本株高的直线回归方程分别为 :YF 1 =5 6 .2 10 +0 .3194X、YBC1 F 1 =40 .435 +0 .5 119X、YBC2 F 1 =2 1.6 87+0 .775 9X。大穗多花多粒的父本衍生的可育株一般也是大穗多花多粒 ,千粒重大都表现超父优势。早花父本衍生的可育株花期早于迟花父本后代

关键词: 矮败小麦 回交 回归相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皖麦27号(皖91808)的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

安徽农业科学 1997

摘要:皖麦27号(皖91808)系安徽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选育出的小麦新品种。半冬偏春性,单产5250~6000kg/hm2,适于沿淮、沿江和江淮地区中上等肥力水平的地块种植。株高85~90cm,长芒、白壳、白粒、半角质;千粒重40g左右,粗蛋白质含量14.95%;高抗三锈和白粉病,中抗赤霉病,抗穗发芽。落黄性好,不早衰。适宜播期为10月中、下旬至11月上、中旬,基本苗可掌握在15~18万

关键词: 太谷核不育小麦;生物学特性;栽培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皖麦26号(皖8804)的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

安徽农业科学 1996

摘要:皖麦26号(皖8804)系安徽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选育出的小麦新品种。春性,单产6000kg/ha,适于沿淮、沿江和江淮地区中上等肥力水平的地块种植。株高80cm,长芒、白壳、红粒、半用质,千粒重45g左右,粗蛋白质含量为13.23%,抗三锈和白粉病,赤霉病较轻。熟期转色好,不早衰。适宜播种期为10月中下旬至11月初,基本苗可掌握在300万/ha左右。

关键词: 太谷核不育小麦 轮回选择 生物学特性 栽培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矮败小麦利用的研究Ⅲ.株高遗传评价

安徽农业科学 1995

摘要:以矮败小麦为母本经姊妹交,测交、回交以及轮回群体中开放授粉获得有关分离世代群体。通过计算其群体株高平均数、方差和遗传力,以及亲子间株高相关系数,对矮败小麦株高遗传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矮败小麦株高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力,但不育株、可育株间株高差异显著,不育株一般40cm左右,且株高遗传变异相对较小。不同遗传背景对可育株株高影响显著,而对不育株影响甚微。对可育株株高选择,早代进行效果较好。矮败小麦不育株与不同株高的父本杂交,后代可育株株高呈现偏父正态分布,且半矮秆植株的分离频率相对较高。回交世代中,回交父本对后代可育株影响较大,而对不育株影响较小。随着回交世代增加,可育株株高越来越接近父本。经4~5代回交后,两者之间几乎无甚差别。由于矮败不育株有利于接受群体中较矮植株的花粉,在轮回选择中,应用矮败小麦能够有效地控制群体株高。

关键词: 小麦;矮败;株高;遗传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光敏不育系皖901S研究初报

安徽农业科学 1995

摘要:皖9015是安徽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发现并育成的一个新型光敏感型雄性不育系。该材料在合肥地区(N31°51°)短日低温条件下表现为全不育,在长日温暖条件下表现正常可育。在小麦正常发育的温度范围内,其育性转换过程随光周期的变化而发生,光周期对育性的影响远大于温度的影响。与其他类型雄性不育材料比较,皖901S通过长日条件下自交更易保持,且短日条件下育性表现稳定,雄性败育彻底,并能为大多数普通小麦品种所恢复。皖901S的两系杂种F1代优势明显,它的育成为小麦杂种优势利用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关键词: 小麦,光敏不育系,杂种优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淮地区小麦新品种选育的回顾与展望

安徽农业科学 1995

摘要:本文概述了“八五”期间江淮地区小麦新品种选育的进展,经验与教训,并提出了今后工作的设想。

关键词: 江淮地区;小麦;育种;赤霉病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皖8804丰产性和稳产性综合分析

安徽农业科学 1995

摘要:小麦皖8804系安徽省农科院作物所于1988年育成,1992~1994年分别参加安徽省淮南片区试和生产试验,表现突出,产量均居参试品种之首。本文就1993~1994年度省区试材料从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及品种X环境互作效应等方面对其及参试品系进行评判。结果表明:皖8804高产性突出,适应性广,穗大粒多,粒大而且稳定,产量三要素自身调节和互补能力强。

关键词: 小麦;丰产性;稳产性;综合评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皖麦23号(8704)生物学特性和栽培要点

安徽农业科学 1994

摘要:皖麦23号(8704)系安徽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选育出的小麦新品种。春性,亩产350~400kg,适合于沿淮、沿江和江淮地区中上等肥力水平的地块种植。株高85~90cm,长芒、白壳、红粒,千粒重359左右,粗蛋白质含量为13.21%,高抗三锈和白粉病,特别是对赤霉病抗耐性强,耐湿性好,熟期转包好,不早衰。适宜播期为10月中、下旬至11月初,基本苗可掌握在15~20万之间。

关键词: 大谷核不育小麦;品种;生物学特性;栽培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温度对小麦返白系返白基因表达的效应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1994

摘要:试验结果表明,返白系返白基因表达与否取决于环境温度,而与光照变化无关。诱导近白基因表达的临界低温值大抵在旬均气温5℃左右,而诱导部位是处于低温临界内的新生叶片的生长部位。

关键词: 小麦返白系;返白基因;温度;叶绿素含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矮败小麦利用的研究Ⅱ异交结实率

安徽农业科学 1994

摘要:“矮败”小麦等的异交结实率和太谷核不育小麦一样,受多种因素影响,变动幅度较大,其中最关键的因素乃是矮秆的不育穗受到高秆不育株叶片的荫蔽。适当除去不育穗顶部遮挡的叶片,辅之以人工辅助授粉,可获得满意的效果。用鸡毛帚授粉,是授粉工具的最佳选择。

关键词: “矮败”小麦,异交结实率,人工辅助授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