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长期秸秆直接还田对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 2021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玉米秸秆还田量对砂姜黑土区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探讨长期秸秆还田适宜用量。[方法]采用田间小区定位试验,设置0、1 500、3 000、4 500和6 000 kg/hm2共5个玉米干秸秆还田量,小麦收获期考察产量结构性状,测定籽粒产量。[结果]实施玉米秸秆粉碎直接还田对后季小麦生长发育有促进作用,第一个试验年度产量提高3.50%~7.10%,平均增长4.95%,3 000 kg/hm2的中等秸秆量处理小麦产量最高。长期玉米秸秆直接还田对后季小麦籽粒产量有重要影响。与对照相比,4个年度试验,4个秸秆还田量处理的增产幅度分别为1.96%~6.31%、1.87%~5.87%、0.76%~8.70%和2.27%~8.58%,平均增产5.12%、3.63%、4.31%和6.27%,幅度逐渐增大,后2个年度的增产效应达显著水平,显示了稳定的增产效果。[结论]当前生产条件下,淮北平原砂姜黑土地区,玉米长期秸秆适宜还田量为4 500 kg/hm2左右。
施用氮钾肥对大葱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现代农业科技 》 2021
摘要:为了明确氮、钾肥对大葱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开展了多年施用不同数量的氮、钾肥对大葱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增施钾肥对大葱生长发育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并能显著提高产量。白庙和黄岭地区试验在氮肥(纯N)水平为225、300 kg/hm2时,大葱经济产量分别增加11.9%~16.8%和13.2%~21.1%,平均分别增长13.9%、16.7%,大葱产量均随钾肥施用量的加大而提高。在氮肥低用量条件下,适当增加氮肥施用量,也能有效提高大葱的经济产量,不同钾肥(K2O)用量下施氮肥大葱可增产9.9%~14.8%,平均增产12.5%;其中,白庙地区大葱产值增收26 160~41 900元/hm2,产投比为20.22~43.21。
不同肥料配比对栝楼产量的影响
《中药材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氮、磷、钾肥施肥量及其配比对栝楼产量的影响。方法:根据安徽省长丰县当地农民习惯施肥方法,设置氮、磷、钾3因素5水平,共13个试验处理,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栝楼产量及相关性状指标的影响。结果:不同肥料及其配比对栝楼增产效果不同,单株鲜果重最高产约是最低产的11.1倍,单株籽粒干重最高产约是最低产的2.4倍。增产率结果表明肥料增产效果为N肥>K肥>P肥。结论:本试验条件下最佳的施肥水平组合为N3P2K4,即每年尿素施肥量为652 kg/hm~2,过磷酸钙施肥量为833 kg/hm~2,氯化钾施肥量为400 kg/hm~2。
专家系统推荐施肥对水稻生长和氮素利用的影响
《现代农业科技 》 2019
摘要: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水稻养分专家系统(NE)推荐施肥对江淮丘陵白土区一季中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NE推荐的氮、磷、钾配施对水稻生长发育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能有效改善产量结构性状,增加籽粒产量。4年4地试验,NE较不施氮、磷、钾及不施肥的空白对照(CK)和农民习惯施肥(FP)的增产率分别为30.00%~48.96%、4.35%~14.58%、2.92%~17.02%、34.84%~58.01%、2.96%~12.74%,平均增产37.92%、9.87%、11.21%、44.34%、9.68%,与当地农业技术部门测土配方施肥(ST)产量基本持平。水稻施用氮、磷、钾的增产效应顺序为N>>K≥P。在降低氮肥用量的同时,NE既能保持水稻籽粒产量不降低,同时又能大幅度提高氮素的农学效率和氮肥回收利用率。
关键词: 水稻养分管理专家系统(NE) 推荐施肥 氮肥利用效率 江淮丘陵白土
玉米秸秆还田对小麦生长和土壤水分含量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 2017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玉米秸秆还田量对小麦生长和砂姜黑土水分状况的影响,探讨适宜的秸秆还田量。[方法]设置0、1 500、3 000、4 500和6 000 kg/hm~2玉米干秸秆粉碎还田量,小麦主要生育期采集0~10、10~20 cm土壤样品,测定水分含量;收获期考察小麦产量结构性状。[结果]实施玉米秸秆粉碎直接还田对后季小麦生长发育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籽粒产量增长3.49%~7.09%,平均提高4.94%,3 000 kg/hm~2的中等秸秆用量处理小麦产量最高。小麦拔节期、孕穗期和开花期0~10 cm、10~20 cm以及0~20 cm土层水分含量显著提高,减轻了土壤干旱程度。[结论]当前生产水平下,淮北平原砂姜黑土地区玉米秸秆适宜还田量为3 000 kg/hm~2。
秸秆生物炭对矿区污染土壤重金属形态转化的影响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小麦秸秆制备的生物炭作为修复材料,通过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不同生物炭施用量(w分别为0、1%、2%和5%)对矿区复合污染土壤Cu、Zn、Cd和Pb赋存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150 d的培养,施用生物炭可明显提高土壤p H值和有机碳含量,比对照分别增加0.96%~2.62%和9.1%~38.6%。土壤中酸提取态Cu、Zn和Cd含量随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而降低,与不施用生物炭相比下降幅度分别为7.0%~16.9%、6.7%~11.8%和5.3%~9.6%,酸提取态Pb含量无明显变化。生物炭可不同程度地减少可还原态Cd和可氧化态Cu、Zn、Pb含量。施用生物炭处理残渣态Cu、Zn、Cd和Pb含量明显提高,与不施用生物炭相比增加幅度分别为10.6%~46.8%、5.9%~15.7%、40.9%~191.9%和1.5%~2.6%。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p H值、有机碳含量与酸提取态和残渣态重金属含量显著相关。综合而言,生物炭能够促进供试污染土壤Cu、Zn、Cd和Pb由酸提取态、可还原态和可氧化态向残渣态转化。
不同施肥措施对白土腐殖质组成的影响
《土壤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白土稻区4年大田定位试验为基础,设置2种翻耕深度(10 cm、20 cm,分别标记为T10、T20)和4种施肥措施(单施化肥、化肥+畜禽粪肥、化肥+秸秆还田、化肥+绿肥,分别标记为F、F+M、F+S、F+G),通过腐殖质组成修改法分别提取表层土壤水溶性物质、胡敏酸、富里酸和胡敏素,研究不同施肥措施对白土腐殖质各组分碳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单施化肥措施下,翻耕20 cm处理(T20+F)土壤总有机碳和腐殖质各组分碳含量均低于翻耕10 cm处理(T10+F),但差异未达显著水平。在翻耕20 cm的基础上增施有机肥能显著提高土壤总有机碳和腐殖质各组分碳含量,增施畜禽粪(T20+F+M)、秸秆还田(T20+F+S)和增施绿肥(T20+F+G)3处理的土壤总有机碳、胡敏酸、富里酸和水溶性物质碳含量较T20+F处理分别提高14.57%~30.64%、10.36%~30.57%、0.74%~12.31%和14.25%~26.80%。增施有机肥显著提高胡敏素碳含量,T20+F+M、T20+F+S和T20+F+G处理较T20+F处理提高18.87%~35.78%。4年不同翻耕与施肥措施对白土腐殖质性质未产生显著影响。增施有机肥能一定程度上提高土壤PQ值、胡富比、E4/E6值和色调系数。相关性分析表明,胡敏素、胡敏酸、富里酸碳含量与总有机碳含量间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水溶性物质碳含量间无明显相关性。
模拟酸雨条件下生物炭对污染林地土壤重金属淋失和有效性的影响
《水土保持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土柱淋溶装置,研究模拟酸雨条件下生物炭不同施用量(0,1%,2%和5%)对复合污染林地土壤重金属淋失和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淋滤液pH值、电导率和溶解性有机碳含量均随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生物炭施用不同程度地增加淋滤液中Cd、Cu和Zn的含量,相较于不施生物炭,1%,2%和5%生物炭施用量下Cd、Cu和Zn的累计淋失量分别提高28.3%~298.3%,25.3%~187.0%和27.5%~217.6%。不同处理间Pb的淋失总量无显著差异。生物炭的施用能使淋溶后土壤pH值提高0.03~0.09个单位,有效态Cd、Cu、Zn和Pb含量分别下降0.9%~6.5%,23.3%~30.6%,15.2%~24.2%和24.8%~31.8%。综合而言,酸雨作用下尽管生物炭能增加林地土壤中重金属的淋失量,但考虑到其淋失量远小于土壤中有效态重金属的减少量,生物炭仍可作为修复污染林地土壤的一种备选材料。
关键词: 生物炭 重金属复合污染 淋溶 模拟酸雨 溶解性有机碳
秸秆还田结合氮肥运筹管理对白土稻田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氮肥基追比例运筹方式下小麦秸秆直接还田对白土稻田理化性状和水稻产量的影响,为江淮低产白土改良培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两因素裂区试验,因素一为小麦秸秆(S)直接还田(3000kg/hm~2)和小麦秸秆不还田;因素二为氮肥基肥–分蘖肥–穗肥施用比例。设3种基施:分蘖肥:穗肥比例(80–0–20、60–20–20和40–30–30),共6个处理,分别为N_(80–0–20)、N_(80–0–20+S)、N_(60–20–20)、N_(60–20–20+S)、N_(40–30–30)和N_(40–30–30+S)。水稻收获期采集0—20 cm代表性土壤样品分析理化性状,包括p H、有机质、氮磷钾养分含量、阳离子交换量(CEC)、团聚体结构和容重,测定水稻籽粒产量。【结果】与不还田相比,3种氮肥运筹方式下,小麦秸秆还田土壤p H均明显升高,以40–30–30方式升高幅度最大,增加达到显著水平;无论是否实施麦秸还田,不同氮肥运筹方式间土壤p H差异不显著。土壤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含量明显提高,CEC增大。土壤中>5 mm和1~0.25 mm两个粒径机械稳定性及水稳定性大团聚体数量增多,<0.25 mm小团聚体数量减少,团聚体质量提高;土壤容重下降,总孔隙度增加,白土淀浆板结的不良物理性状改善,氮肥60–20–20运筹方式下秸秆直接还田改良培肥白土效果最好。4年4地试验,与无秸秆的对照相比,3种氮肥运筹方式下,水稻籽粒产量分别提高10.2%~23.4%、0.8%~5.5%、4.9%~6.4%和6.4%~9.6%,平均增产16.2%、3.6%、5.5%和8.1%,N_(60-20-20+S)处理水稻籽粒产量最高。【结论】综合水稻产量、秸秆还田后土壤养分状况、团聚体稳定性和容重、孔隙度等物理性状,安徽省江淮丘陵白土单季稻区,水稻基肥–分蘖肥–穗肥施用比例60–20–20运筹方式下,配合实施小麦秸秆直接还田,能有效改良培肥低产白土稻田,提高水稻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