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于6000kg·hm~(-2)以上籽棉产量水平的高产高效理论
《中国棉花 》 2018
摘要:提高棉花产量是棉农增收的根本途径,实现6 000 kg·hm~(-2)以上籽棉高产水平应满足如下群体质量特征要求:品种为环境适应性强、高光效且化调敏感的抗虫杂交种;密度在2.40万~3.00万株·hm-2范围,棉花总铃数120万~135万;成铃时空均衡分布,伏前桃、伏桃、秋桃分别占5%、45%、50%,上、中、下部成铃各占35%、35%、30%,内、外围铃各占52%、48%。在6 000 kg·hm-2以上籽棉产量目标下,棉花个体要达到"120壮株型、555超大铃"标准,即株高120 cm以上,高质量成铃时间达到70 d,单株果节120个以上,单株50铃以上,内围成铃占52%、外围成铃占48%,秋桃占50%左右、铃重6 g以上。
长江流域棉区棉花轻简化高效栽培技术体系
《中国棉花 》 2017
摘要:基于长江流域棉区现行两熟或多熟种植制度以及机械化程度低的现实,在保持现有棉田两(多)熟制的基础上,一方面通过改革简化种植管理方式和方法,建立以轻简育苗和简化施肥为核心的套种棉花轻简化高效栽培技术,实现了套种棉花种植管理的轻便简捷;另一方面改套种或移栽为直播,建立油(蒜、麦)后早熟棉机械直播技术,大幅度提高了机械化程度,减少了用工。两套栽培技术构成长江流域棉花轻简化高效栽培技术体系,为该区棉花生产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
转RRM2和ACO2-E6基因棉花冠层特征和光合特性与产量形成的关系
《棉花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转基因棉花产量形成关键期的生理机制,2014―2015年以转RRM2基因棉花及其亲本中棉所12(CK1)、转ACO2-E6基因棉花及其亲本中棉所24(CK2)为材料,研究冠层特征、光合特性等与转基因棉花产量形成的关系,分析比较转基因棉花与亲本的生长发育、产量及其构成的差异。结果表明:转RRM2基因棉花的铃重、籽棉产量、皮棉产量、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和断裂比强度均高于或显著高于中棉所12。转ACO2-E6基因棉花的衣分、籽棉产量、皮棉产量、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和断裂比强度均高于或显著高于中棉所24。转基因棉花的籽棉产量与盛铃期的叶面积指数、光系统Ⅱ光化学量子产量、光系统Ⅱ最大光化学效率和可溶性总糖含量等分别呈显著的线性相关。转基因棉花的叶面积指数和可溶性总糖含量于产量形成关键期均高于或显著高于各自对照,且表现出较优的冠层结构以及较合理的源库比。
华东三省转Bt基因棉花种植对边际水体中Cry1Ab/c蛋白残留的影响
《生物多样性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调查转基因棉花种植地区边际水体中的Cry1Ab/c蛋白残留情况,在华东地区的山东、江苏、安徽三省棉田设置采样点,连续3年在棉花的花铃期和收获季节,对棉区地块内部及周围边际水体随机采样,进行去杂及纯化处理后,利用ELISA(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方法检测水样中的Cry1Ab/c蛋白含量。结果表明:(1)在花铃期和收获季前后两周,分别在5个布控点边际水体中检出Cry1Ab/c蛋白,其中1个布控点阳性蛋白残留浓度最高达到0.4 ppb,另外4个布控点检测出的阳性蛋白量均在0.04 ppb以下;(2)距离棉田越近,蛋白检出阳性率越高,其中棉田内水渠阳性率为13.3%;(3)连续种植时间超过7年的田地周围水体中蛋白阳性率为12.4%。在所有取样时间点中,与花铃期相比,收获季更容易检测到阳性结果。这表明在转基因棉花产区,应在收获季进行适当的指导和监控,以预防和降低转基因棉花中Cry1Ab/c蛋白对边际水体的潜在影响。
关键词: 转基因棉花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 Cry1Ab/c蛋白含量
长江流域棉区油后直播棉品种筛选试验
《中国种业 》 2015
摘要:选用不同类型的4个棉花品种进行油后直播试验,通过分析不同品种的生育进程、农艺性状、产量和产量构成、品质性状等,筛选适宜长江流域棉区油后直播的棉花品种。结果表明,中棉所50生育期短、早熟性好、结铃性强、霜前花率最高、产量和品质表现好;中棉所60结铃性强、产量和品质表现较好,但霜前花率较低;中ZM6302单铃重大、衣分高、产量最高,但上半部平均长度和断裂比强度略差于其他品种;泗抗1号纤维品质最好,但早熟性和产量表现略差;综合来看,4个参试品种均比较适合在长江流域开展油后直播,但需要协调好品种、环境和栽培措施三者关系,以克服油棉两熟、生态和气候条件等不利因素,充分发掘品种潜力。
基于COI及28SrDNA序列分析的扶桑绵粉蚧地理种群的遗传分化研究
《棉花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为危害棉花等经济作物安全生产的一种重要检疫性害虫。本研究分析了我国扶桑绵粉蚧6个地理种群(江苏、安徽、湖北、浙江、广东、广西)线粒体COI及核基因28S rDNA序列,结合中国海南、印度、巴基斯坦、美国地理种群的数据,分析了其可能的遗传分支。结果表明:扶桑绵粉蚧COI有7个单倍型,地理种群间显示出较小的遗传差异;28S rDNA序列在已测的中国六个地理种群中的结果高度保守,从核基因角度佐证了该种可能尚未出现种间分化。基于网络关系进化图、系统进化树分析得出扶桑绵粉蚧存在两个隐存谱系:((中国+印度+巴基斯坦)+美国加州)支系和美国佛罗里达支系;其中安徽及江苏种群应与入侵印度及巴基斯坦的支系为同一遗传支系。该研究结果可为探寻我国扶桑绵粉蚧的遗传进化和可能入侵途径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