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草金鱼的遗传特性及人工选育方法
《安徽农学通报 》 2018
摘要:该文介绍了草金鱼的分类地位、生活和繁殖习性、遗传与变异、人工选育方法、现代生物育种技术等,并对其市场应用开发前景作出了展望,为推动草金鱼的遗传改良研究提供参考。
克氏原螯虾白斑综合征的病因分析与防治措施
《科学养鱼 》 2017
摘要:一、病因分析从病毒携带率来看,白斑综合征已经普遍存在于养殖的克氏原螯虾之中,病毒携带率可达80%以上,池塘的枝角类和桡足类也能感染,在疾病传播中起到一定作用,因此,在已经暴发过白斑综合征疾病的池塘,彻底杀灭水体和环境中残存的病毒存在一定的难度。克氏原螯虾病害防治研究基础比较差,广大养殖业者面对突然暴发的克氏原螯虾疾病缺乏恰当的防治对策,一些针对水
外塘中华鳖病害生态防控效果分析
《安徽农学通报 》 2017
摘要:为检验外塘中华鳖疾病的生态防控效果,该研究选用4口条件相同且相邻的外池塘,分别进行了中华鳖疾病生态防控与常规防控试验,试验周期193d。结果显示:采用生态防控的3口池塘,中华鳖传染性和非传染性病害的发病率显著下降,其成活率提升3~6个百分点,净增重量提高10.4%~19.3%,饵料系数下降0.21~0.30,表明生态防控效果优势明显。
乌鳢溃疡综合征发病原因分析与防控措施
《科学养鱼 》 2017
摘要:乌鳢隶属于鲈形目、鳢科、鳢属,俗称黑鱼、乌鱼等,具有营养价值高、生长速度快、耐低氧、适应性强等特点,深受消费者和广大养殖户的青睐,已成为我国名优淡水养殖主要品种之一。但随着乌鳢养殖密度的增大,养殖水体水质恶化,鱼体抵抗力下降较为明显,出现的病害日益增多。安徽是乌鳢养殖的主产地之一,近年来
提高大鲵人工繁殖出苗率的关键技术
《水产科技情报 》 2017
摘要:为探索提高大鲵人工繁殖出苗率的关键技术,在大鲵亲本培育期间,通过投喂活体饵料以及调控水温、水流、光照等措施,促使大鲵亲本性腺同步发育,并且优化了人工催产、授精和孵化技术,解决了大鲵人工繁殖率低的问题。试验结果显示:2015年共培育亲本37尾,其中35尾(雌鲵19尾,雄鲵16尾)性腺发育良好;催产后,2批共19尾雌鲵全部产卵,共收集卵9 157粒,产卵率为100%;人工授精24 h后,卵的受精率达85.6%;经35~38 d孵化,平均孵化出苗率为72.0%,远高于通常情况下人工繁殖的平均水平(5%~10%)。
关键词: 中国大鲵 人工繁殖 亲本培育 催产 孵化率 出苗率
安徽省克氏原螯虾白斑综合征病毒变异区序列分析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白斑综合征已给安徽省克氏原螯虾产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解安徽省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分子流行病学,2016年4—8月在安徽省6个市采集9个养殖的克氏原螯虾样本进行WSSV套式PCR检测,扩增病毒可变区ORF94、ORF75和ORF125,将获得序列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9个样本均在第1轮PCR扩增中获得阳性结果,其ORF94的重复单元(repeat unit,RU)数量为2、4、7、8和12,2RUs为常见基因型,ORF75的组合RUs总数为3、6、9、10和11,9 RUs为常见基因型,排列顺序为45、102、45、102、3×45、102和45,ORF125的RUs为5~9,其中7 RUs和6 RUs为常见基因型。
关键词: 克氏原螯虾 白斑综合征病毒 ORF94 ORF75 ORF125 序列分析
率水河大鲵放流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水生态学杂志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评估率水河黄山种群大鲵(Andrias davidianus)人工增殖放流效果,探究制约放流效果的主要影响因子,为调整增殖放流方案提供依据,2011-2016年对24个放流点的放流情况、河段特征、水质、水文、饵料生物、管护措施和人类干扰因素进行连续跟踪监测。结果显示,24个放流点有11处放流成功、5处有效、8处失败,率水河大鲵已开始形成自然繁殖种群,资源总量持续增长。各放流点生境基本相同,河床由基岩、砾石和粗砂组成,河道中建有多级灌溉碣坝和电站拦河坝,水深0.3~2.1 m,流速0.12~0.96 m/s,一年中绝大部分时间达到Ⅰ类地表水标准(GB3838-2002)。河岸为基岩、砂砾、干垒块石、浆砌块石、混凝土、钢丝石笼等结构,岸坡30~85°,土质大鲵洞穴开口隐蔽于沿岸石缝或杨树根须中,沿岸植被主要有杨树、毛竹、茶园、常绿混交林夹杂灌木丛等类型,盖度均大于95%。研究表明,率水河大鲵放流效果主要受放流季节、放流点附近有无支流、管护措施、水工建筑等因子影响;最佳放流时间为9月末至12月初,地点应选择在有较长支流的河口附近,有高大杨树或有较多缝隙的石质、砾石质岸堤河段,以分散投放18~30 cm规格的2龄苗种为宜。建议拆除部分拦河坝,将混凝土和石笼护岸逐步改造成适宜大鲵生存的干垒块石护岸,对放流苗种和野生种群进行基因检测,植入电子标签开展标志放流,防止外来基因污染。
黄金鲫内脏类结节病的病原鉴定与药物敏感性试验分析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淡水养殖鱼类结节病是近年来时常爆发的疾病之一,为了有效预防和防治该病,从合肥郊区某养殖场濒死的黄金鲫(鲤鱼♀×鲫鱼♂)体内分离优势致病菌(命名为AH菌株),对其进行了鉴定。采用传统细菌分类方法,测定该菌株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常见药物的敏感性;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病原菌16S rRNA特异片段进行克隆、序列测定分析。AH菌株与对照鮰爱德华氏菌在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基本一致。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分离的AH菌株与鮰爱德华氏菌(AB050826,NR_024769)菌株间基因序列同源性为99.9%以上,在系统发育树上与鮰爱德华氏菌聚为一族。人工回归复感染健康黄金鲫鱼,出现与原发性相似的内脏类结节病症状。药敏实验结果显示:AH菌株对氧氟沙星等11种药物敏感,对四环素等4种抗生素耐药,对磺胺类药物复方新诺明中度敏感。综合分析认为鮰爱德华氏菌是黄金鲫内脏类结节病的重要致病菌,该结果为黄金鲫内脏类结节病有效防控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 黄金鲫鱼 病原菌分离鉴定 药敏试验 复感染试验 同源分析
黄芪多糖对杂交鲌的非特异性免疫作用
《养殖与饲料 》 2017
摘要:在饲料中添加定量的黄芪多糖,探讨黄芪多糖对杂交鲌的免疫调节作用。用添加不同含量黄芪多糖的饲料,连续投喂杂交鲌30 d,测定试验鱼的增重、血清凝集抗体效价、溶菌酶的活性、谷丙转氨酶的活性、血清总蛋白含量和白细胞吞噬活性。进行攻毒嗜水气单胞菌活菌的复感染试验,测定相对免疫保护率。结果显示添加黄芪多糖的饲料投喂杂交鲌生长速度较对照组稍快;试验组鱼体的溶菌酶活性和白细胞吞噬活性,比对照组鱼体均有所提高;谷丙转氨酶活性的检测结果表明试验组鱼体的肝功能有所改善;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抵抗能力,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有所增强。说明黄芪多糖对杂交鲌免疫机能具有调节作用。